将印度呈现给世界——不是作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刻板印象,而是展现其全部深度与矛盾——这意味着什么?三十多年来,米拉·奈尔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通过《季风婚宴》(2001),她将德里充满活力的混沌带给全球观众;在《同名人》(2006)中,她深刻刻画了远离故土的隐痛。如今,比乔伊·谢蒂正通过另一种媒介探索相似主题。这位27岁的导演为哈努曼凯因、马丁·盖瑞斯等歌手打造的音乐录影带,正推动印度嘻哈超越模仿阶段,将其根植于本土传统——从叠人塔的酸奶罐仪式、无畏的摩托车手到古武术——同时运用引发全球共鸣的视觉语言。

当奈尔与谢蒂通过《Vogue》进行视频对谈时,他们不仅交流了对彼此作品的见解,更探讨了在坚守文化根基与创作普世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拒绝将文化身份简化为易于营销的标签。对两位创作者而言,挑战与回报始终如一:捕捉真实印度美丽而混沌的复杂本质。

**《Vogue》**:米拉,您曾自诩为"四海为家的印度导演",您的电影改变了世界对印度及其海外群体的认知。比乔伊,您的音乐录影带(尤其是与哈努曼凯因的合作)深植印度文化基因。文化呈现对你们的创作有多重要?

**米拉·奈尔**:我并非肩负宣扬祖国荣光的文化大使,也不拍摄贝纳通式的和谐广告。我的创作是潜入生活肌理,挖掘特定环境中的人性光辉——当故事足够真实,自能引发普遍共鸣。尽管作为定居纽约、后迁东非的印度影人,我常身处需要自我解释的境地,但我骨子里的倔强从不允许自己为眉心贴饰或文化习惯辩护,更抗拒从未经历我们文化语境者曲解我们的传统。

**比乔伊·谢蒂**:殖民遗毒让我们潜意识推崇西方文化,坦白说我也曾受益于此。《Big Dawgs》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源于"印度人竟能如此说唱"的猎奇,而非作品本身。但当新鲜感消退,作品能否凭扎实的文化认同持续吸引观众?这才是关键。

**《Vogue》**:二位都从街头汲取灵感——米拉您惯用素人演员,比乔伊您深耕源于布朗克斯的嘻哈文化。街头在你们创作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米拉·奈尔**:布巴内斯瓦尔的庙宇街巷是我的启蒙课堂:雨季初霁时甲虫破土,偶遇的奥迪西舞者即兴排练......《印度卡巴莱》(1985)拍摄时我与舞者同住数月,甚至被误认作其中一员。这种深度沉浸让我见识平凡生活的丰饶,某些真实经历若虚构呈现反会被斥为荒诞。街头是永不停歇的生命学院,教会我以谦卑之心拥抱万物。

**比乔伊·谢蒂**:我的创作几乎都源自亲身体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叠人塔庆典中不断跌倒的参与者,催生了马丁·盖瑞斯与阿利吉特·辛格《Weightless》里高速运动的视觉构想;《Big Dawgs》的死亡之井灵感,则萌芽于童年马戏团记忆与摩托车引擎声的听觉碰撞。于我而言,创作就是将生活经验淬炼成影像的本能。

**当拍摄受阻或作品未达预期,如何重拾创作勇气?**

**米拉·奈尔**:我在花园寻求慰藉——树木从不质问。自然韵律教导我荣枯有时,瑜伽与家人予我支撑,但构想与成片间的落差永远伴随着深入骨髓的孤独。

**比乔伊·谢蒂**:挫败感如影随形,却化作驱策前进的超能力。对重蹈覆辙的恐惧让我持续进化,但领悟教训后便要学会轻装前行。

**你们最希望初入行时获得的建议是什么?**

**米拉·奈尔**:永不言弃。既要保持诗人的敏感,也需练就犀牛的坚韧。

**比乔伊·谢蒂**:规则由你定义。别被既有框架束缚,在适度不适中探索前行。

**米拉,您作品始终探索身份认同议题。今郎佐兰·马姆达尼正以政治竞选延续类似探索,您如何看待这种跨媒介的传承?**

**米拉·奈尔**:佐兰引领着我们走向黎明。他坦然承载多元世界的勇气令我动容,更难得的是赋予众人希望。他的愿景关乎平等、正义与对劳动者的真正尊重。

**比乔伊·谢蒂**:您一定深感骄傲。

**米拉·奈尔**:确实。1988年戛纳电影节我母亲曾说"我是导演的制片人",如今我说"我是候选人的制片人"。

(本文刊载于《Vogue》印度版2025年11-12月合刊)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米拉·奈尔与比乔伊·谢蒂重塑印度国际形象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篇



1 米拉·奈尔与比乔伊·谢蒂是谁?

米拉·奈尔是著名印裔美籍导演,代表作《季风婚宴》《早安孟买》;比乔伊·谢蒂是知名电影制片人,Ek Katha制作公司创始人。两位创意工作者致力于讲述真实的印度故事。



2 何谓"重塑印度国际形象"?

指突破刻板印象,通过真实叙事向世界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印度多元复杂面貌。



3 为何需要改变世界对印度的认知?

准确的文化认知能促进国际理解与尊重,建立平等的商业艺术合作,让世界看到印度的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及人文关怀,而非仅聚焦社会问题。



4 他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主要通过影视媒介创作根植印度现实、兼具普世价值的故事,引发本土与国际观众共鸣。



进阶篇



5 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 米拉·奈尔《季风婚宴》:展现现代印度中产家庭,打破"印度只有传统与贫困"的刻板印象

· 《如意郎君》:细腻呈现后殖民时代印度的政治社会图景

· Ek Katha制作公司:专注投资具有文化真实性的跨语境叙事



6 他们在挑战哪些固有偏见?

打破"印度文化单一论""贫困焦点论""神秘灵性论",以及"印度女性顺从论"等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片面认知。



7 重塑认知面临的最大挑战?

扭转西方媒体数十年形成的单一叙事模式,不仅需要创造新故事,更要确保这些作品获得全球发行与观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