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迟到了,整个人慌乱不堪。哑铃放在哪里?该选多重的?是该挑战10磅哑铃证明自己,还是保守选择4磅避免老学员的审视目光?"那是我的位置,"一位肌肉线条分明的女性厉声说道,显然对课程流程了如指掌。作为初来乍到者,我完全不知所措。三十年来首次尝试突破身体极限,但紧绷的神经让这一切变得异常艰难。

近来,"女性需要增强力量"的理念似乎无处不在。五月,作家凯西·约翰斯顿出版《体能教育》回忆录,讲述如何用举重替代无休止的节食,并在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这与米兰达·七月小说《四肢着地》中通过壶铃训练和婚外情实现觉醒的虚构角色形成奇妙呼应。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安妮·玛丽·查克则在《重塑力量》中详述负重训练如何助她走出人生低谷,书中引述运动心理学研究称高强度力量训练能重塑大脑——或许也能治愈我的焦虑(研究证实负重训练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这股风潮正席卷各类媒体。某病毒视频里,当女性抓起哑铃练习空击时,旁观男性从嗤笑转为震惊。近75%成年人正在增加蛋白质摄入,许多人通过鸡蛋补充肌肉营养。连科勒·卡戴珊都推出了蛋白粉调味爆米花(蛋白质能促进运动后肌肉修复生长)。

但像我这样偏爱普拉提和公园散步的千禧一代女性,往往对角落积灰的器械视而不见。我总认为力量训练不适合自己——追求的是纤细柔韧而非肌肉隆起。多年来我坚持跑步,其实只贪恋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直到发现身体存在明显短板,才意识到或许是时候面对铁块了。虽常住纽约,我却在暂居伦敦时开启了训练——时不我待。

女性随年龄增长面临的肌肉流失风险早已不是秘密,更年期更会加剧骨质疏松。但最新讨论焦点已然转变。"中年与更年期正在成为热点,"三叉戟国际大学健身专家玛丽亚·卢克指出。2024年涵盖40万人的研究显示,女性运动收益效率高于男性。新认知在于:女性应该更早开始力量训练。

"我们需要改变对年轻女性的教育方式,"该研究首席专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心脏学家玛莎·古拉蒂博士强调,"女孩可能踢足球,却没人告诉她们抗阻训练能提升奔跑表现。"开始新事物总令人畏惧,但或许是时候了。她正着手研究日常力量活动(如抱孩子、扶老人、提重物)的影响。

"力量训练对身心健康的裨益是全方位的,"卢克解释道。许多人不知道它能提升代谢效率——更多肌肉意味着静止时消耗更多热量(当然代谢还受基因、体能等因素影响)。"这是持续生效的礼物,因为你休息时它仍在工作。"

怀着这份期待,我坚持上完了整节塑形课。好胜心驱使下,我最初过度发力——硬撑着完成臀桥、平板支撑和下犬式。到器械环节时肌肉已疲惫不堪,那位穿粉红紧身裤的六十岁女士却轻松举起两倍于我的重量。"女性是这个领域最顽强的训练者,"教练娜塔莉·霍普课后对我说。

很快我发现,拥抱力量训练不必放弃心爱的低冲击运动。"普拉提与力量训练完美互补,"西伦敦明星教练索菲-罗斯·哈珀说。在她宁静的工作室,她先指导我在重组训练器上锻炼核心,再转移到形似马戏团秋千的凯迪拉克器械,针对后链肌群进行训练(硬举的关键)。

在普拉提课程间隙,我加入"强壮即新性感"的家居训练潮流。斯塔克特折叠垫和詹妮弗·安妮斯顿同款Pvolve哑铃组成我的动力站。选择线上课程时,我偏爱那些活力适度教练的指导。"收紧背阔肌!"当我想放弃时,教练的激励在耳边响起:"我们要挺拔地活到老!"想到佝偻的未来,我又咬牙坚持。"我的任务就是让你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她笑着补充。

这真是目标吗?几天后我的手臂仍像果冻般绵软。或许循序渐进才是正解。换上巴拉品牌马卡龙色腕带后,其短时高效的课程让我精疲力尽。散步时佩戴一磅重的时尚手环,将闲逛变成健步走。渐渐地,提重物变得轻而易举。

为期一月的实验临近尾声时,我尝试了翠西·安德森工作室课程,体验其将抗阻训练与标志性动作结合的MyMode体系。"关键在于用新方式调动身体,"经理莉·莫斯解释道。在弹簧地板上保护关节完成高强度侧腹训练后,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力量——仿佛遇见了全新的自己。

(造型鸣谢:发型由Akki使用戴森造型器打造;迪奥美妆艺术家Kabuki负责妆容;美甲师Honey。Ted & Jane Productions制作,斯蒂芬·贝克曼场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