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爱上一块皮革吗?我本不以为然,但在巴黎这个温暖的六月天,拉扎罗·赫南德斯凝视皮革的炽热眼神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它看起来像画出来的,不是吗?像水彩——或是罗斯科的作品,色彩如此交融...但这不是颜料。看——这是层层叠压的皮革。这种古老工艺叫片皮技术,但我们进行了创新。"赫南德斯的语气如同向朋友兴奋描述完美初次约会。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与生活伴侣杰克·麦科洛正在镜前试背水桶包("垂坠感如何?"),罗意威设计团队全程注目。

今年一月,这对搭档宣布离开23年前在帕森斯学院求学时共创的品牌普罗恩萨·施罗。四月,他们收拾完纽约——这座承载他们整个成年岁月的城市——奔赴巴黎出任罗意威新任创意总监。我在旺多姆广场附近的品牌总部见到他们时,他们的行李尚未拆箱,暂居在第七区的短租公寓。"还没找到真正的家,"麦科洛表示,执掌顶级奢侈品牌需要全身心投入:既要规划品牌未来,还得熟悉建筑布局——参观时赫南德斯突然驻足发问:"这层居然有厨房?"

他们是今年众多履新的设计师中的两位。时尚界正经历历史性洗牌,仿佛所有转盘同时启动,顶尖品牌几乎一致呼唤新视角。仅2026年九月春夏时装周就有十余个品牌启用新设计师:既有从幕后走到台前接替艾迪·斯理曼的席琳新锐迈克尔·莱德;也有如马蒂厄·布拉齐从葆蝶家转投香奈儿这般"音乐椅"游戏;罗意威前掌舵人乔纳森·安德森则跳槽迪奥。若将时间轴前移,变革浪潮更为汹涌:蔻依的克梅娜·卡马利、纪梵希的莎拉·伯顿、回归汤姆·福特的海德·艾克曼...

"欧洲这几季能明显感受到周期更迭,"Moda Operandi联合创始人劳伦·桑托·多明戈指出,"我始终觉得杰克和拉扎罗应该出现在这里——我们需要新能量,他们永远向前。"

在所有参与时尚大洗牌的设计师中,唯有赫南德斯与麦科洛从未效力奢侈品牌,未曾见识过这座镀金机器的运作方式。参观马德里郊外赫塔菲的罗意威工厂时,他们被深深震撼:"有人在此工作50年——难以置信的工匠精神,"麦科洛感叹,"数百名员工注视着我们,仿佛在问:您想让我们为您创造什么?"

《W》主编萨拉·穆恩维斯预测他们的罗意威首秀将"充满野性":"我们只见过他们操刀普罗恩萨——一个专注锐利运动风的美国独立品牌。如今有罗意威全力支持,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与工艺驾驭力将迸发何等火花?"

这种期待不仅属于穆恩维斯。世人皆好奇他们将如何诠释罗意威,在变革的时尚图景中占据何种坐标。这种期待远超服饰鞋包本身——即便漫步罗意威总部,我也难觅线索:安德森的遗作悬挂在媒体陈列架,情绪板抽象难解。唯一的提示是赫南德斯盛赞的六英寸皮革样本:采用创新片皮技术将超薄皮条无缝拼接,形成麂皮般的色域。

另一线索是设计师卡米耶——赫南德斯介绍她与赫塔菲工匠耗时五年完善这项镶嵌工艺。"很酷吧?"麦科洛踱步而来。平日沉默的他眼神说明一切:同样为之倾倒。"过去总是我俩互相激发,现在有人带来沉淀五年的技艺..."他摇头惊叹,"我们从未接触过如此工艺。"据悉这种皮革已运用于首季系列,贯穿包袋、鞋履与成衣,如赫南德斯所言"讲述完整故事"。

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以美式休闲运动风语言书写——派克大衣、牛仔裤、T恤等。但这个故事注定只能诞生于巴黎。

麦科洛承认此前二人鲜少踏足巴黎。漫步街头时他们如游客般睁大双眼,法语一窍不通。但在工作室深处,他们从容而沉醉——简言之,他们很快乐。

快乐滋养创造力,终将体现于服饰。这种氛围很罗意威:"理性而顽皮,"CEO帕斯卡莱·勒波瓦尔如此定义品牌精神,即便她也坦言未知二人方向:"若尽在掌握,变革有何意义?惊喜才是变革的真谛。"

但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不仅是对赫南德斯与麦科洛的罗意威,更是对所有新设计师与时尚重置的期待?桑托·多明戈描述了一种时尚的悬置感:"所有人都在等待下一幕,但幕布尚未升起。"

我认为她指向现代人的共同体验:因乏味内容过剩产生的倦怠与焦躁。如果你曾翻遍流媒体却关电视,定懂此感——选择无数,却无欲观看。

罗意威迥异于此灰暗叙事。安德森执掌十年间品牌收入翻四倍,证明人们渴望挑战而非迎合的时尚。"人们需要发现感,"勒波瓦尔说。安德森通过系列设计、广告企划、巧妙 TikTok 及罗意威工艺奖,始终激发大众好奇。如今追随者迫切想知道其遗产是否托付良人。赫南德斯与麦科洛心知肚明,却决心无视压力。

"压力无益,"麦科洛指出。
"适得其反,"赫南德斯补充。
"我们视此为漫长进程的开端,"麦科洛续道,"许多人期待立即见到宏大惊艳,但...强如乔纳森亦非一夕建成罗意威。首季最重要的是捕捉正确感觉。"
"非刻意制造的感觉,"赫南德斯补充,"忠于自我,但通过品牌密码诠释。是我们,但属于罗意威。"

这场对话发生在我们漫步巴黎之时。于这两位美国人而言,在时尚之都书写新章挑战重重。时尚随世界演进,当世界动荡,涟漪效应难以预测。

我们这一代成长于喧嚣时代——营销泛滥、为社交媒体设计的造型、商业化极限的T台。目标唯商业:在俄中迪拜卖包。全球化时代追逐即时性与病毒传播,品牌追求大众吸引力合情合理。

我相信那个时代已终结——不仅因关税或民族主义抬头。细微征兆可见,如勒波瓦尔随口提及罗意威不能再依赖少数明星单品全球畅销。"以往全球趋同,如今从日欧美到功能需求皆差异显著——例如日本仍用现金故买钱包。必须更本土化、更精准。"

随着世界重塑,奢侈时尚亟待革新。制作销售方式、在生活文化中的角色、创意总监的使命——皆将变革。某种事物将取代喧嚣,但究竟是什么?

"我们专注精妙工艺,乐见人们无法通过照片完全领会,"今夏晚些时候重逢时麦科洛表示。系列逐渐成型,加班成常态。他们常近晚11点归家,"晚餐是鸡蛋"——来自新公寓对面小市场。(仍在第七区短租——"还在找房。")

他们热爱第七区:宁静开阔,鱼铺酒坊面包奶酪店林立。宜居,正如他们希望 evolving 系列般平衡时代感与真实性。他们谈论"柔软""感性""温暖"——关乎感受而非视觉的词。虽曾是纽约时尚宠儿,二人从未真正契合喧嚣时代:普罗恩萨系列从不喧哗,而以剪裁、色彩、面料与结构的精妙融合传递独特态度。

"他们从一开始就对酷女孩衣橱有清晰愿景,且完全属于自己,"Art + Commerce总裁萨莉·辛格说,"现在我会告诉他们:无人需要新衣。若倾注一切做完美成衣指望人们全套购买,便是困于过去——说这话时我还穿着他们早期的条纹T恤,经久耐穿。"

辛格亦是2004年CFDA/Vogue时尚基金评委,当时与现在都深信二人。
"他们的直觉如此强大——鞋包红毯牛仔..."在罗意威,他们能创造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