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在谈及她2006年秋季系列时(本页由丽莎·坎特、萨莎·彼福瓦洛娃和吉玛·沃德从左至右共同演绎)指出:“表象与内在往往大相径庭。”这张照片由欧文·佩恩于2006年9月为《Vogue》拍摄。
百年前的今日,环球影业推出了改编自加斯东·勒鲁1910年哥特小说的默片《歌剧魅影》。当时有位记者如此概括剧情:“它讲述了一个游走于阴影中的神秘存在,他拥有天赐才华却背负诅咒,生着骇人面容,扭曲的灵魂选择一位年轻歌剧女伶来清算世间亏欠他的债。”这是个承受着母性创伤的痛苦灵魂,将母亲厌弃的面容隐藏在面具之下。作为赋予女高音金色歌喉的交换,他索求她的爱。
饰演魅影埃里克的朗·钱尼亲自设计了角色的骷髅妆容。
这个故事在舞台、银幕乃至时尚领域被不断重新诠释。对我而言,这个标题总让我想起川久保玲2006年秋季的Comme des Garçons系列。时装秀在索邦大学璀璨枝形吊灯下举行,伴着威尔第咏叹调《女人善变》的旋律。“善变”虽是时尚界常被贴上的标签,但川久保玲却拥抱变化,并策略性地运用它来挑战既定规则。这个系列中,两性之战并非在歌剧院上演,而是发生在每件服装内部—— masculine与feminine的元素激烈碰撞而非和谐共处。
晶莹闪耀的枝形吊灯照亮索邦大学,为时装秀构筑华丽背景。
正如莎拉·莫尔所指,川久保玲当季的核心主题是“人格面具”——外在形象与内在真实的反差,或曰自我呈现。莫尔将这个系列描述为“对刚与柔、以及每日着装戏剧张力的深刻探索”。川久保玲解构并重构了男女装元素的组合:紧身胸衣融入裤装外套,连衣裙层叠于夹克之上,布料通过开衩若隐若现,裤装后摆缀着曳地裙裾,形成前刚后柔的对比。部分设计带着莎士比亚式的华美(如第10套造型),或透出弗拉明戈风情。她强调,这一切关乎戏剧性。
每套造型都搭配 masculine风格鞋履,以及川久保玲长期合作者朱利安·迪斯打造的精致头饰:软呢帽配系头面具,网纱覆面至唇际,贝雷帽被裁切开裂。部分帽饰点缀花朵,另一些装饰着螺旋状褶皱缎带。最具魅影特质的当属半截面具,某些带有超现实侧影轮廓,所有设计都突出眼部焦点。
朗·钱尼出演了1925年版《歌剧魅影》,而朱利安·迪斯为Comme des Garçons 2006系列设计的面具则呼应了魅影的神秘气质。后来的电影改编版中,克劳德·雷恩斯和杰拉德·巴特勒也饰演过魅影。
在2006年9月那期聚焦日本设计师挑战现状的《Vogue》中,Comme des Garçons设计师川久保玲向莫尔透露:“从一开始,这就不仅是制作服装。我旨在建立一家能映照我内心价值观的企业,因为我渴望从资金支持者手中获得独立与自由。”
川久保玲鼓励我们以非传统方式感知和介入世界。在这个常执着于表象的领域,她创造出美丽却不安的服装。其独特结构源于她深刻的内心自省,使作品仿佛承载着自身的情感与信念,散发出令人战栗的美感。这一季,她的主题清晰明确:面具或可改变你的容貌,却无法篡改你的本真。
Comme des Garçons 2006秋季成衣系列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标志性的2006秋季Comme des Garçons系列(常被称为莉莉丝或气球系列)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篇】
问:该系列为何如此特别?
答:这场突破性的时装秀中,川久保玲挑战了传统服装廓形。模特们穿着完全遮蔽身体的巨大扭曲膨胀造型,将时尚升华为可穿戴艺术。
问:系列官方名称是什么?
答:官方命名为Comme des Garçons 2006秋冬成衣系列,常被爱好者与评论家称为“莉莉丝”或“气球”系列。
问:设计师是谁?
答:由Comme des Garçons传奇创始人兼创意总监川久保玲设计。
问:为何至今仍被热议?
答:这被视为21世纪时尚的分水岭。它不追求美观或谄媚,而是关于形态、体积与服装本质的激进艺术宣言,持续启迪着设计师与艺术家。
【设计与理念】
问:核心灵感来源是什么?
答:川久保玲声明主题“并非一件衣服”,她探索身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创造抽象雕塑形态。
问:关键设计元素有哪些?
答:极致体积感、填充膨胀造型、不对称剪裁与单色调色板,人体形态几乎被完全隐藏。
问:这些服装适合日常穿着吗?
答:大多不适合。秀场款是极致的艺术表达,但其概念已渗透到品牌店内更实穿仍具前卫感的单品中。
问:如何实现庞大造型?
答:气球般膨胀形态通常采用填充物、绗缝工艺、轻质合成材料,内部以支架支撑,填充羽绒或人造棉。
【影响与传承】
问:当时评论界反响如何?
答: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