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米兰三年展博物馆时,我本以为会看到熟悉的悲悼叙事——那些八十年代的名字被反复提及,以至于几乎沦为符号而非鲜活的人。但离场时我却被完全不同的感受包围。法比奥·切尔斯蒂赫的《视觉日记》并非挽歌,而是一个让爱意坦然流动的空间:温柔、清醒,静默中蕴藏着革命性。

布景极简:一张桌、一把凳、两道投影,偶尔出现唱机与镜面球浮光。这份简约暗藏玄机——它开启了一道时空之门。当法比奥伴着影像与音乐娓娓道来,1980年代的纽约以惊人的清晰度在眼前复苏。你几乎能听见都市喧嚣、俱乐部氤氲、歌曲间隙的慵懒谈笑。这里没有时代陈词,只有肌理质感,是找到心灵归处的真实触觉。

作品围绕三位因艾滋病陨落的艺术家展开:帕特里克·安格斯、拉里·斯坦顿、达雷尔·埃利斯。他们视角各异,却在法比奥的叙述中被"归属感"串联。这些故事无关猎奇的性描写,而是关于在脆弱却闪耀的共同体中,找到彼此依偎的温暖与力量。

帕特里克·安格斯描绘着隐秘剧场——不仅是盖亚蒂俱乐部或阿波罗桑拿的实体舞台,更是陌生人共享风险与欲望时形成的无形场域。他的脱衣舞俱乐部与色情影院画作中,焦点从不是裸体,而是观众席上的职员、纨绔子弟、羞怯者、倦怠者、膝上放着公文包的商人。他们共处一室,这种共在才是真正主题。

法比奥对安格斯的追寻始于手机屏幕上的画作复制品,最终引领他来到阿肯色州史密斯堡,走进艺术家母亲贝蒂·安格斯的家。画作从床底抽出,车库的农具间悬挂着油画——这是机构介入前真正的档案样貌:由私人守护的记忆景观,因不舍丢弃而得以存留。贝蒂成为儿子艺术遗产的守护者,默默保护着尚未被世界认知的珍宝。从车库到惠特尼博物馆的数十年旅程,回首望去竟似必然。如今帕特里克的素描作为法比奥的赠礼悬挂于馆内,完成了艺术家、母亲与守护者之间的奉献循环。

拉里·斯坦顿的人生构成鲜明对照。他于1984年离世,同年安格斯迁居纽约。斯坦顿极具魅力,这位肖像画家捕捉的不是符号化的面孔,而是鲜活的存在。法比奥形容他在纽约与火岛的家如同以点唱机为中心的社交枢纽——伪装成朋友聚会的肖像工作室。素描背面甚至留着电话号码,社区就活在石墨线条里。

若说安格斯有贝蒂,斯坦顿则有阿瑟·兰伯特:爱人、收藏家、守护者。通过阿瑟,斯坦顿在六十年代末结识大卫·霍克尼,其作品得以在身后存续。这些并非轶事,而是生命线。没有它们,故事将无从讲述。如今斯坦顿肖像画的再度受捧不仅是审美转向,更是对文化肌理的修复,重拾被艾滋病危机与艺术市场遗忘的碎片。

达雷尔·埃利斯则开辟了新维度。他将父亲托马斯·埃利斯(一位在1958年被警察枪杀的摄影师,距达雷尔出生仅两月)拍摄的照片投射到纸浆、石膏与绷带制成的浮雕表面,再将扭曲的影像重新拍摄。儿子用从未亲历的过往影像构建未来,创作出融汇悲伤与想象的家族相册。

八十年代初,埃利斯曾在PS1艺术中心驻留,与安格斯同样担任现代艺术博物馆保安。两位艺术家在守护殿堂的同时,于闲暇创作自己的作品。这个细节令我难忘:我们可曾注意过,那位保安或许是三十年后将影响世界的艺术家?近年来由于友人艾伦·弗雷姆的坚守,埃利斯的艺术重获关注。他的作品提醒我们:每座档案都是复活仪式。

人们称《视觉日记》为讲座表演,这个术语却太过冰冷。实际上,法比奥在主持一场聚会。他更像是守护者而非讲师,谨慎对待每帧影像与每段旋律,深知这些材料承载着生命温度。这份郑重也感染着观众:你感到被欢迎而非被教导,承担责任而非单纯消遣。

唱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能实现影像无法达成的时间坍塌。唱针落下的刹那,另一个空间的气息扑面而来。法比奥用音乐筑起时代桥梁,从迪斯科到古典乐再到情歌,每段旋律都是戏剧构作而非装饰,让影像自由呼吸,引导观众走进故事而非旁观。

——洛伦扎·达韦里奥

作为摄影工作者,最触动我的是视觉语言在演出中的核心地位。照片与视频不仅是辅助元素,更是生命源泉。法比奥以影像叙事的直觉穿梭其间——他深知图像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能鲜活。排序、叠化、投影节奏,无不呼应着幻灯片放映的情感张力。这种摄影与音乐交融的精致形式,让我重新意识到:动态的、共赏的图像会超越静止状态,化为集体体验。

作品从不说教,却充满政治性。它揭示艺术界如何轻易忽视不合时宜的存在,展现文化遗产如何因少数人的坚守得以存续。它致敬那些在厨房餐桌与床榻间守护档案的人,致敬在外界排斥时筑就心灵圣所的艺术家。

——克拉拉·万努奇

我不禁对守护者们心怀感激。感激贝蒂在终于能自由悬挂儿子画作时,学会将它们展于素白墙壁;感激阿瑟深爱拉里并守护其画作,直至世界重新注目;感激艾伦让达雷尔的摄影持续发声;感激法比奥拒绝让这一切沦为私人悲恸,将其转化为公共关怀。

灯光亮起时,我感受到艺术罕有的圆满:它让我们更开放、更专注、更有人性。它将追忆变为集体仪式,邀请我们不仅观看,更要珍藏所见。

《视觉日记》不是怀旧。怀旧渴望将过去镀金封存,法比奥却将过去拽入当下,要求我们为之负责。档案不是物件,而是关系。当有人传承,它们便获得生命。三年展在历史悠久的CRT剧场呈现这部作品,这个场域很重要——它将空间交还给温柔、音乐与记忆。刹那间,逝去的共同体再度复苏。虽仅存碎片,却重归完整。离场时我思索:或许这正是艺术的使命——阻止爱意沉入静默,守护记忆直至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演职员表
《视觉日记:1980年代纽约酷儿艺术现场探微》
编剧/导演/设计:法比奥·切尔斯蒂赫
原创影像设计:弗朗切斯科·西莱奥
戏剧构作:安娜·西卡尔迪
助理导演:迪莱塔·费鲁齐
制作: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ERT/国家剧院
委约制作:米兰三年展剧院
合作机构:纽约Visual Aids
特别鸣谢:纽约La MaMa实验剧院俱乐部
下一轮演出:
博洛尼亚ERT剧院,2025年12月3-7日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法比奥·切尔斯蒂赫《视觉日记》的清晰答疑指南

法比奥·切尔斯蒂赫《视觉日记》常见问题

基础概念类

1 什么是视觉日记?
视觉日记是以图像、速写、照片和色彩为主要载体的个人记录方式,侧重通过视觉元素捕捉灵感、情绪与观察,而非单纯依赖文字

2 法比奥·切尔斯蒂赫是谁?
法比奥·切尔斯蒂赫是艺术家与创意导师,他推广的视觉日记作为一种正念实践,成为自我探索与创意成长的工具

3 需要艺术基础才能开始吗?
完全不需要。视觉日记面向所有人,重在个人表达而非完美作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 主要目的是什么?
核心目标是在自由无评判的空间中连接内心、梳理情感、激发创造力

价值意义类

5 保持视觉日记有哪些益处?
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突破创作瓶颈、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并培养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力

6 与文字日记的区别?
文字日记以文本为主,视觉日记优先通过图像沟通,能调动不同脑区,表达文字难以承载的内容

7 对创作瓶颈有帮助吗?
是的。无压力地把玩图像与色彩,能绕过内心批判,重新激活创作思绪

实践操作类

8 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只需空白笔记本和笔即可起步。可备胶棒、旧杂志、剪刀、水彩或彩铅,但简约仍是关键

9 更新频率如何安排?
无硬性规定。可每日、每周或有感时记录,规律性有助养成习惯,但应保持愉悦而非负担

10 没有灵感时如何开启一页?
从简单开始:粘贴启发性的图片,用代表心情的颜色涂鸦,书写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