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畅销书作家朱莉·库珀与世长辞,享年88岁。去年,在其畅销小说《对手》的电视剧改编版上线前,她曾撰文回顾社会风气的变迁,以下为全文:
上世纪80年代,我和已故丈夫利奥带着孩子费利克斯和艾米丽从伦敦迁居至英格兰西南部,发现那里的婚外情同样普遍。似乎人人都沉溺于通奸或随意性关系——连农场的牲畜(不止是兔子)都显得格外躁动。
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令我愕然——他第四次结婚时,竟请求三位前妻共同与他过夜作为新婚贺礼。某次晚宴上,激烈争吵的男女主人趁上菜间隙溜到楼上匆匆云雨,为"交流"一词赋予新解。还有一次,当一位英俊男士对我示好时,我满心欢喜,结果却发现他妻子在餐桌上立即警告我:此人当年已收到35封情人节贺卡,示意我"勿近"。
这些人物最终成就了我1988年的畅销书《对手》,这部作品深入揭示了电视行业的丑闻与隐秘。《每日邮报》盛赞其"以考究的笔触勾勒出科茨沃尔德乡间酣畅淋漓的情欲画卷,辅以电视特许经营权争夺中背信弃义的残酷阴谋"。
小说中,巴丁汉勋爵执掌科里尼姆电视台,这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更关注广告收入与威慑员工而非节目质量。为保住特许经营权,他从BBC挖来爱尔兰巨星德克兰·奥哈拉,后者携美貌却郁郁寡欢的妻子莫德及两个女儿迁居科茨沃尔德。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职场与私密空间的双重风暴,众人皆在为权势而战。
近四十年后,《对手》由迪士尼+搬上荧幕。大卫·田纳特精彩演绎巴丁汉勋爵,因《波尔达克》成名的艾丹·特纳饰演德克兰·奥哈拉。与以往将角色情节改得面目全非的改编不同,此次创作忠实还原了我的原著精髓,通过选角与剧本生动重现1980年代末的社会图景。
那真是个特别的年代。如今耄耋之年的我,若遇不轨之徒怕是要拄着拐杖自卫。重读《对手》令我恍若隔世,惊异于数十年间社会巨变。那时似乎人人都在派对狂欢,吞云吐雾,享受佐酒午餐,纵情声色。故事主要场景科茨沃尔德地区以博福特猎狐活动闻名,这里既有高耸的栅栏也有沦丧的道德。如今商务午餐取代了豪饮闲谈,约会软件终结了露水情缘,生活失却了不少恣意与俏皮。
在《对手》中,交换情妇比交换妻子更常见。我最爱的麻烦精角色鲁珀特·坎贝尔-布莱克刚离婚就周旋于两段恋情:一是与被称为"舰队街第一非正式夫人"的记者比蒂·约翰逊在协和飞机洗手间幽会;二是与同僚议员的绝色妻子交往——当鲁珀特裸身打网球被撞破时,这位女士宣称对丈夫不求忠贞,却要求情人专一。剧集确实从女性视角探索了情色主题。
Z世代将1980年代选为最想生活的年代,我毫不意外。如今的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在健身房消耗能量或无尽地慢跑。当下太多情侣通过网络结识,远不及往昔狂野的办公室派对和舞会来得刺激——那时人们常与初识者热吻。还记得那些魔法之夜吗?在拥挤房间里与陌生人四目相对,旋即热烈相拥,而非仅仅交换号码日后短信传情。
但80年代同样充满艰难与苦痛,对同性恋者尤为如此。在《对手》中,科里尼姆电视台宗教节目主管因恋人杰拉尔德离去而心碎。作为鲁珀特杰出的议会私人秘书,杰拉尔德认为必须娶妻维持体面以求仕途。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同性婚姻广受祝福,许多伴侣能快乐地收养子女组建家庭。
《对手》的改编让我忆起当年全家围坐观看《达拉斯》与《豪门恩怨》的时光。那时仅有的四个频道创造着收视奇迹——《东区人》中达斯汀·丹向安吉·瓦茨递离婚文件的剧情吸引3000万观众,该剧首个同性吻戏亦获1700万收视。而今娱乐内容尽在掌中,而非拘于房间一角的屏幕。家庭常患"长方形炎症",人们在餐厅或家中紧盯手机,而非热烈交谈日常见闻。连音乐会也变成透过手机屏幕的体验,众人忙于录制而非沉浸观赏。
翻阅旧版《Vogue》可见,80年代时尚更显阳刚——宽大垫肩、束紧腰带、藏于帽下的短发,以及如今遭非议基本禁绝的皮草大衣。体型审美亦已变迁,当时人们通过无尽锻炼缩臀,像安妮卡·赖斯这类苗条名流屡获"年度美臀"奖项。现在流行丰腴上翘的臀形,填充过度的嘴唇常比胸部更突出。讽刺的是,那种"冷峻上唇"特质几乎消失,男女皆会为任何悲喜轻易落泪。
《对手》中地位与阶级至关重要,与今迥异。巴丁汉勋爵虽获终身贵族头衔,却因毕业于文法学校而自卑,怨恨哈罗公学出身的鲁珀特从未接纳他进入活跃社交圈。而鲁珀特迅速与弗雷迪·琼斯结交,这位迷人的白手起家电子业百万富翁带着浓厚伦敦口音,自豪秉持工人阶级本色。
我记得80年代格洛斯特郡一位时髦邻居曾造访寒舍,批评我种的鲜红罂粟不合科茨沃尔德花园风格。那时晚宴也令人紧张,客人纠结该说"餐巾"而非"纸巾",担心上奶酪先于甜点,唯恐重要嘉宾座次有误。如今氛围轻松许多——主人可用外卖与旋盖葡萄酒待客,无需惧怕指摘。
最重要的是,我在《对手》中描绘了真爱的绽放。彼时多数人相信,长久幸福的婚姻是人生最大成就,觅得真命天子便觉世间圆满。可悲的是,如今近半婚姻以离异收场。法律简化离婚程序,对困于不幸婚姻者确是解脱。但太多祖辈、父母与儿孙断绝往来,反之亦然,仍令人心碎。还有重组家庭带来的持续挣扎,伴随无数冲突与竞争。
我何其有幸得遇良人。如我前作所言,幸福婚姻的秘诀在于床簧既因激情亦因欢笑而吱呀作响。或许我们都该更用心经营。正如L.P.哈特利在《中间人》中所写:"往昔是异乡,那里的人们行事不同。"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为关于朱莉·库珀回顾1980年代英国档案:浮沉与风月的实用简明问答集
基础通用问题
1 朱莉·库珀是谁?
朱莉·库珀是英国著名作家,以浪漫喜剧小说闻名,其《拉特郡编年史》系列常以鲜活人物勾勒上流社会浮世绘
2 本篇档案文章主旨为何?
通过回顾性视角,朱莉·库珀聚焦1980年代的英国,分享对那个定义时代的风月往事与社会浮沉的个人思考
3 为何朱莉·库珀是解读1980年代的合适人选?
作为该时期知名作家与社会评论家,其《骑手》《对手》等作品精准捕捉了80年代的精神特质——野心、财富与丑闻交织
4 文中提及80年代哪些积极面向?
她着重呈现了时代的蓬勃朝气、经济繁荣(对部分群体)、炫目雅皮士文化的兴起,以及音乐时尚艺术领域的创新浪潮
5 同期存在哪些社会隐忧?
包括深刻的社会经济分化、高失业率、艾滋病危机及冷战背景下的政治紧张局势
深度进阶问题
6 "风月"仅指私人关系吗?
虽然个人背叛是其作品与新闻焦点,但"风流韵事"亦暗指政界与上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丑闻、隐秘与幕后交易氛围
7 撒切尔主义等政治气候如何影响其创作与反思?
那个推崇个人主义与财富积累的时代,直接滋养了库珀小说中野心勃勃、竞争激烈乃至残酷的人物与场景设定
8 她是否反思自身在80年代的生活与创作变迁?
是的,80年代恰逢她推出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