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就像一幅刺绣,有两面性——一面凌乱纠缠,毫无章法;另一面却繁花似锦,纹样精巧,色彩绚烂。" ——哈丽特·比彻·斯托《棕榈叶》

当《佛罗里达少年》项目启动时,我重新审视自己创作的核心命题:当一片土地既接纳你又排斥你,该如何与之共生?

三岁时我从加拿大移居佛罗里达。我家在美国举目无亲。尽管父母在多伦多长大,但他们本身是中东和东欧移民的二代子女。这种身份让我在佛罗里达的成长既温暖又孤独。

童年时我在自然中寻找慰藉。那些在林间小道骑车、与弟弟在草地摔跤、寻找小动物的时光构成了我最初的快乐。但当时的我并不真正了解佛罗里达——我只熟悉它的边缘地带:郊区、商场、棕榈成荫的高速公路。我们从未见过泉眼、沼泽与森林,不知这片土地如此广袤。

我曾长期相信自然中立,人人都能在此安适。如今才明白绝非如此。美国风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决定谁有权在此休憩、漫步或感到安全。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环保运动的许多早期领袖持有优生学偏见,为维护"未经染指"的自然神话将原住民逐出故土*。种族隔离与暴力决定了谁能亲近荒野。对许多美国有色人种而言,户外并非自由之地,而是剥削与恐惧之所。这段历史始终潜藏在土地之下。

《佛罗里达少年》始于更深入的观察——走进令我神往的土地,叩问其中的故事。五年间,我与一群年轻人穿梭在佛罗里达的偏僻道路,他们中许多和我一样是移民二代,同样在成长过程中与这些风景隔绝。这个系列逐渐成为一幅群像——不属于某个具体人物,而是展现佛罗里达的瑰丽与瑕疵,以及那些可能在此生活的青年群体的想象共同体。

如今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透过屏幕微光展开。他们的自我认知被无止境的攻击性内容、身体优化视频、关于支配与控制的播客单口相声所塑造。互联网取代了旷野成为聚集地。我的作品试图为被孤立感与表演性定义的现代男性气质提供另一种可能。

2020年末,我邀请四个男孩(一位曾拍摄过,三位素未谋面)踏上公路之旅。通过Instagram浏览朋友标记的动态,我寻找那些同样与佛罗里达特质产生共鸣的人。我需要的是共同探索阳光之州少年面貌与可能性的合作者,而非拍摄对象。

首趟旅程从迈阿密出发,蜿蜒北至大塔尔伯特岛、阿波普卡湖与威基瓦河。我们驱车数小时,停驻游泳,吃着得来速汉堡,在停车场跟着老歌合唱。那趟旅行的胶卷沉寂近三年才冲洗,但我明白某些联结已然形成。我找到了重新凝视故乡的方式。

后续旅程更漫长也更雄心勃勃。每次面包车都载着新面孔,每次创作都在蜕变。我开始探索佛罗里达州立档案馆,发现来自佛罗里达男子学校的照片——那所因虐待与离奇死亡而臭名昭著的感化院。那些档案始终萦绕心头,与我试图捕捉的温柔形成冲撞。我思考彼得·马修森的《阴影之国》与科尔森·怀特黑的《镍币男孩》,思索南方既是摇篮亦是伤痕。我想起弗兰克·奥申的《 blond》,如何唤起了在佛罗里达成长时那种潮湿的、情感充沛的隐痛。

《荣光》,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澄明》,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这些照片成为青春与风景的梦境重构。我研究贾斯汀·库兰的《少女相册》和瑞恩·麦金利的货车之旅,看艺术家如何将友谊与自由转化为媒介。我借鉴他们的方法但更换演员——如果雷诺阿画中充满白人田园休闲的场景,替换成来自迈阿密的年轻酷儿、黑人与棕色男孩会怎样?如果美国风景能以同等优雅拥抱他们呢?

于我而言,摄影是重获归属感的方式。通过镜头想象自己属于某处,让幻想因可视化而更接近真实。这是在曾经拒绝或罕见柔软之地,坚称共同体、脆弱与温情依然存在。

《臣服》,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蚀》,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佛罗里达少年》始终关乎协作——当陌生人被聚集起来重演或即兴创作场景时会发生什么。每段旅程尾声,我们的衣衫浸透汗水,皮肤被蚊虫咬得红肿。我们会放声大笑,陷入沉默,漫谈家乡、音乐与恐惧。那些镜头之外的静谧时刻,最终在影像中获得永生。

通过这项创作,我试图构想具有渗透性、能够呼吸的男性气质。我想展现男孩们相互拥抱、休憩,将彼此视为伙伴而非对手。如此,南方成为重塑自我的舞台,在这里亲密本身即是生存姿态。

《浩瀚夜》,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头槌者》,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佛罗里达本身即隐喻——繁茂与腐朽并存,美丽与残酷共生。从热带明信片到黑暗历史,这个州的神话映照着美国计划的矛盾性。我希望能同时承载梦想与幻灭。最终成果,我想是对永远处于消逝边缘之地的肖像刻画。

使用胶片创作给予我距离感。往往数年之后才得见当时所摄。这种延迟成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提醒我记忆本身就是摄影:具有选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温柔特质。照片随时间改变,正如我自己。

《沼泽》,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沙丘》,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凝望》,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归根结底,《佛罗里达少年》是一封情书——致佛罗里达,致成为合作者的男孩们,致镜头能为柔软创造空间的信念。五年来,这个项目是我追问"在始终分裂之地归属何处"的方式。我领悟到,摄影即是搭建跨越隔阂的桥梁——将疏离的痛楚转化为近乎共情的存在。

乔什·阿伦森《佛罗里达少年》展于迈阿密贝克-霍尔美术馆,展期至2025年11月22日。

国家公园管理局。《复杂的保护》。美国内政部,2024年7月17日,https://www.nps.gov/articles/000/complicating-conservation.htm

常识媒体。《数字荒野中的男孩:网络文化、身份与福祉》。2025年10月8日,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research/boys-in-the-digital-wild-online-culture-identity-and-well-being

《倾覆》,2025,收藏级喷墨打印
© Josh Aronson

关于艺术家
乔什·阿伦森(1994年生于加拿大)是驻迈阿密艺术家。他的作品审视男性气质与美国南方景观。其摄影作品见于《纽约时报》《巴黎评论》《金融时报》《Frieze》《意大利Vogue》《Teen Vogue》《Dazed》《i-D》《英国摄影杂志》《Document Journal》及《Apartamento》等刊物。

www.josharonson.us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为乔什·阿伦森纪录片《佛罗里达少年》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篇



问:纪录片《佛罗里达少年》讲述什么故事?

答:本片记录佛罗里达小镇一群青少年在筹备高中年度"印第安河先生"选美比赛过程中,如何面对友情、家庭与梦想的成长历程。



问:乔什·阿伦森是谁?

答:乔什·阿伦森是本片导演兼制片人,这位获奖电影制作人擅长通过纪录片探讨社会文化议题。



问:在哪里可以观看这部纪录片?

答:影片曾在多个电影节展映。最新播放信息请关注官方网站或iTunes、Amazon Prime等专业纪录片平台。



问:这是真人秀还是纪录片?

答:属纪录片范畴,真实记录男孩们的生活经历,非剧本化真人秀。



主题深度篇



问:影片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答:主要探讨现代男性气质复杂性、小镇生活压力、梦想追逐、友情家庭关系以及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转型。



问:"印第安河先生"选美在片中为何重要?

答:选美既是核心目标也是隐喻象征,既展现男孩们获得认可、实现自我的渴望,也折射社区价值观与期待。



问:影片如何呈现小镇成长经历?

答:既展现紧密互助的社区温情,也揭示机会匮乏与遵从压力的局限感。



问:影片是否具有普世意义?

答:虽聚焦特定群体,但其成长故事能引发广泛共鸣——关于自我认同、成长挑战与理想追逐的命题具有普遍性。



观片实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