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64年7月18日的《纽约客》。主人公内迪·梅里尔是个稚气未脱、渐显老态的白人新教徒郊区商人,某个周日早晨正慵懒地躺在邻居家泳池边时,忽生奇想要沿着县境内的泳池逐一路过,游回家去。这个迷人而闲适的念头,正是特权阶级的典型写照。
故事开篇展开午后冒险时,内迪完美契合契弗笔下的经典英雄形象:理想的家长,拥有打网球的漂亮女儿们的成功慈父,以及可爱妻子露辛达的忠诚丈夫。但正如现实生活,这光鲜外表仅是表象。
父亲巧妙糅合神话、文学与市井闲谈,编织出直击心灵的故事脉络。他取材自盛夏时节与那喀索斯神话,借鉴了家中那本被翻旧了的罗伯特·菲茨杰拉德译本《奥德赛》——奥德修斯跨海归乡的旅程恰似内迪坎坷的旅途。他还钟意邻里传闻:某位妻子携子离去,搬空了所有家具。最重要的是,我们韦斯特切斯特县亲友那些雅致的泳池——许多建于1920年代的辉煌时期,那时豪宅缺了泳池便不完整。
创作灵感或许始于雅多。当时父亲在此写作,在艺术聚居地的泳池边邂逅了永葆青春的作品家内德·罗雷姆。同样充满少年气的父亲与罗雷姆展开恋情。尽管他曾吹嘘在雅多的每处地方做过爱,但同性关系令他深陷情感漩涡。内德化身为内迪,雅多的泳池变作了韦斯特黑泽家的泳池。
这个最初构思为长篇的作品,是父亲在奥辛宁家中楼下客房每日晨间打字完成的。若成书将是他的第三部小说——继1958年获国家图书奖的《瓦普肖特纪事》及其1964年续篇《瓦普肖特丑闻》之后。这两部以波士顿附近虚构的圣博托尔夫镇为背景,聚焦一对与命运抗争的兄弟。父亲构想的新作将另辟蹊径:一部关于阶级与金钱的当代小说,描绘某人在郊区逐池游历的朝圣之路。开篇应是阳光灿烂的夏日,积云如军团般在天际集结。
这故事犹如警世恒言:人生巅峰可能在一个下午尽数倾覆。
父亲堪称韦斯特切斯特县泳池专家。他从未为自己建造泳池,即便经济宽裕时亦然。事实上,父母1961年购置的房屋原包含池塘改建泳池的设计图。但父亲生着漂泊者的灵魂,或许他已预见自家所建泳池永远比不上那些我们视若己出的邻家泳池。
首推气势恢宏的范德利普泳池。1951年我们迁居郊区时,吸引点之一就是这片庄园的绝美泳池——距我们家门前草坪仅数步之遥。大理石砌成的池壁,深水区达12英尺,涅普顿雕像巍然守护。
在泳池边,我们这些孩子不分贵贱——无论有人继承万贯家财,还是有人日后成为清贫教师。重要的是你的泳技、泳装风采与池畔姿态——而非银行存款。北迁奥辛宁多年后,我们仍每年夏日如候鸟般重返范德利普泳池。
当范德利普泳池太过冷清或亲友间气氛紧张时,总有斯沃普家的泳池可供选择。这座距新家更近的泳池同样典雅,人造自然景观中,溪流沿石瀑泻入浅水区。池水泛着柔和的淡绿色,配有男女更衣室——粗犷荫蔽的空间里,潮湿的石板地透着凉意。
1961年从范德利普庄园迁至奥辛宁后,最近的泳池属萨拉·斯宾塞,同样由大理石筑成。其照明系统让夜泳更为便利,但范德利普泳池那映着月光的神秘幽深水域总令人心驰神往。此外还有赫尔普林家的泳池,以及沃利斯家新建的泳池——就建在邻镇牧场式住宅的后露台旁。“我可不往那池子里吐口水。”每当有人提议去沃利斯家游泳时父亲总这么说。
我们始终自命为精神贵族,以智慧区别于芸芸众生——这种特质在申请房贷前远比财富更重要。父亲在工作中创造神话,闲暇时编织更多传奇。
某个午后——或是偶然?——我们驱车前往克罗顿角的哈德逊河游泳,这片Y形半岛延伸至奥辛宁悬崖下的浑浊水域。“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公共海滩,”1963年8月28日,漫长夏日将尽时父亲写道,“密密麻麻的垃圾桶、旋转栅门、售票窗、身着县立公园制服的男女、枯黄的草坪、秀美的柳树,河水泛着尿色,在我灵敏的鼻子闻来如同敞开的污水管。胖救生员坐在瞭望塔上,对每项违规行为吹哨,通过电子扩音器高声训斥。”
受平凡生活的荒诞特质启发——这对他实属寻常——他描写了浴衣之下人们的口臭、长满痤疮的臀部与普遍令人不适的躯体。这里与几英里外斯沃普家石板绿的池水、俯瞰范德利普泳池的宏伟涅普顿雕像、乃至赫尔普林家屋前仿韦斯特切斯特城堡建造的小泳池,虽地理相近却恍若隔世。
经过数周创作,父亲认定《游泳者》应是短篇而非长篇。他将手稿分拣成两摞——薄的一叠,厚的一叠。随后拾起约150页废弃稿纸,穿过厨房走出后门,在屋后石板露台上将其塞入焚烧垃圾的油桶点燃。带着仅存的10页稿纸,他坐在后屋望着晾衣绳,听着母亲在厨房的动静,施展魔法:将其淬炼成一篇杰作。
每年夏季母亲都会北上新罕布什尔州,几乎总带着弟弟本和弗雷德,有时也带上我。独守空房的父亲心神游移。酗酒岁月里他纵饮无度。日记中他提醒自己创作所谓的“夏日故事”。某个孤寂雨日,他看见一架红色德哈维兰教练机掠过山谷,写道:“飞行员漫无目的地上旋下冲盘旋一小时,仿佛在传达他对这夏末午后良辰的狂喜。我几乎能听见他的笑声。”在故事里,红色飞机成为内德·梅里尔前半程游泳时欢愉与繁荣的象征。“头顶上空,一架红色德哈维兰教练机如秋千上的孩童般欢快地盘旋盘旋再盘旋。内德对此情此景萌生转瞬的怜爱,对这场聚会心生温柔,仿佛触手可及。远方雷声隆隆。”
五页之内,天际隐约的闷雷便化作世界末日。故事仿佛在警示:你正当人生盛年,拥有美妻与四位打网球的女儿,认同那个看似翱翔的男子,却可能在一个下午失去所有。你将失去一切。你已失去一切。这是父亲的重要主题,却常被读者误读。那些将故事视为郊区风光颂歌、连小飞机都充满乐趣的人,已然错过了深意。黑暗在表象之下潜伏。奥德修斯终返伊萨卡,但故土已面目全非。当内迪·梅里尔游过最后一座克莱德家泳池时,他不得不停在池边喘息,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力气回家。
《纽约客》刊发后,这个夏日故事迅速引起好莱坞关注。尽管父亲因过往经历对好莱坞心怀畏惧,但也在那里结交了朋友。他与佩吉·李共饮,与艾伦·帕库拉及其迷人的妻子霍普·兰格亲近——霍普后来成为父亲最公开的情妇。她告诉我他们的恋情因两点受阻:他总是赶晚上六点的火车回韦斯特切斯特,而且他的口音让她难以听懂。
1964年夏,父亲接到弗兰克·佩里与埃莉诺·佩里的电话。这对敏锐世故的制片夫妻凭借低成本电影《大卫与丽莎》在好莱坞掀起波澜——这部关于精神问题青少年的爱情片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佩里夫妇摸透了父亲的脾性。五十五岁濒临显赫成功的他,刚购入红色卡尔曼·基亚敞篷车,驰骋在韦斯特切斯特北部的公路上。
**浮沉之间**
伯特·兰卡斯特将《游泳者》形容为“穿泳裤的《推销员之死》”,热切希望主演电影改编版。
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影业/盖蒂图片社。
佩里夫妇承诺打造一部文学电影,配乐采用迈尔斯·戴维斯的《泛蓝调调》。伯特·兰卡斯特对角色的热忱让他已开始跟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游泳总教练苦练澳大利亚式爬泳。父亲不知的是,绰号“肌肉先生”的兰卡斯特是在威廉·霍尔登、保罗·纽曼与乔治·C·斯科特拒演后才接的角色。
佩里夫妇多次畅饮时向他保证:这次电影绝不会简化原著。1965年夏,拍摄在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启动。
但正如内迪在短篇中怀着宏图启程,最终赤身裸体被遗弃,电影很快在变故浪潮中陷入困境。
父亲得知佩里夫妇资金告罄(理财从来非其所长)。弗兰克·佩里还与伯特·兰卡斯特冲突不断。弗兰克自认天才即兴创作者,其黑白电影曾触动美国灵魂。兰卡斯特对此存疑。
为挽救电影,佩里夫妇求助于哥伦比亚影业。好莱坞高管执意请来《码头风云》制片人萨姆·斯皮格尔——这位三获奥斯卡的制片人以众多金发女友闻名,被友人戏称为“斯皮格尔宝贝”。
对这位偏爱南法游艇生活的移民斯皮格尔而言,郊区白人新教徒的内省毫无吸引力。他聘请好友马文·哈姆利奇创作配乐(认为迈尔斯·戴维斯过于悲伤),并让编剧为现任“斯皮格尔宝贝”珍妮特·兰德加德加戏。这个被设定为保姆的角色,父亲将其命名为朱莉·安·胡珀——这个名字折射出好莱坞的愚蠢,与他往常精妙的命名风格大相径庭。既沉迷好莱坞光环,又照例囊中羞涩,父亲选择了妥协。当《纽约客》编辑比尔·麦克斯韦提出修改建议时他据理力争,但斯皮格尔擅自大改时,他却钻进红色敞篷车绝尘而去。没有争吵。佩里夫妇若无其事。兰卡斯特因斯皮格尔从不现身片场而愤怒,却依然专业地完成表演。他已成为卓越的游泳者,擅长传递悲怆。他敲门,发现人去楼空。镜头定格。
许多写作导师、哲学家乃至作家宣称,世间存在三种、七种或四种基本故事类型。所有清单上都少不了旅程叙事——英雄或反英雄启程追寻,遭遇意外挑战或迂回曲折,最终发现目标已然蜕变。
《游泳者》在10页中呈现15座泳池,这种递进赋予故事强大冲击力。然而正如人们以为我写作如随手披上父母毛衣般轻松,他们总津津乐道故事或电影初期的内迪·梅里尔:伯特·兰卡斯特湿漉漉的健美身躯,微醺状态,复杂过往,四个打网球的女儿,以及游回家的异想天开。
网球是父亲诸多故事的背景元素,尽管他本人对此一窍不通。他曾寄望于我代他打球,在我们食不果腹时仍雇专业教练指导。结果惨不忍睹。他甚至租下带网球场的宅邸,仍无济于事。如今我边打球边调侃:他当年或许觉得我球技若精进些,他的同性恋倾向就能减弱几分。听者皆莞尔。
在关于网球意义的文字中他写道:“我带弗雷德和红色小船去博耶家,那里正举行周末网球赛。我无法参与的运动声响与球员笑语,让我痛苦而不甘地感到孤独。就像某个忧郁孩童,在夏日下午被困在场外……当你在迪尔菲尔德学网球时,我正饿着肚子蜗居下西区的出租屋。可怜的我。”
这篇璀璨杰作与拼凑而成的电影都拥有了 cult 追随者。父亲那个夏日构思的游泳穿越地貌之念,某种程度引起共鸣。但奇怪的是,每当人们讨论《游泳者》——我已无数次被问及——他们从不提及结局。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苏珊·奇弗对《游泳者》解读的实用清晰问答集
基础入门问题
1 《深入探讨:苏珊·奇弗解读<游泳者>的起源》是什么?
这是一篇批评性文章/分析,作者苏珊·奇弗探讨约翰·奇弗著名短篇小说《游泳者》背后的现实灵感与深层寓意
2 苏珊·奇弗是谁?她为何有资格撰写此文?
苏珊·奇弗是著名作家与传记文学家,同时也是约翰·奇弗之女,这赋予她理解父亲生平与作品的双重视角
3 我没读过《游泳者》,它讲的是什么?
故事讲述男子内迪·梅里尔决定借邻居家泳池游回家。随着旅程推进,季节仿佛由夏入秋,其生活崩溃的真相逐渐显露,探讨了否认心理、郊区幻象与时间流逝等主题
关于分析与起源
4 苏珊·奇弗探讨了《游泳者》哪些主要起源?
她主要挖掘了故事灵感来源:奇弗家族在郊区的真实生活、其社交圈、父亲与酗酒的抗争及其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
5 她是否认为故事是自传体?
不完全是,但她主张其精神内核极具自传性。她揭示约翰·奇弗如何将自身情感、恐惧与环境元素融入创作,铸就故事的强烈氛围与主题,而非直接记录生平
6 在她分析中,泳池有何象征意义?
她将泳池解读为表层上的郊区繁荣与社会地位象征,同时也是隐藏真相、孤独与内迪试图逃避的情感冷漠的容器
7 苏珊·奇弗的视角如何改变我们对故事的解读?
了解个人背景(如其父酗酒)后,内迪的旅程不再像是奇趣冒险,而更似沉痛悲凉的坠落。这为寓言增添了情感深度与悲剧层次
进阶主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