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摄影师王敬若(Ramona Jingru Wang)与造型师贞松桃惠(Momoè Sadamatsu)携手一群模特与创意工作者,通过缓慢的对话式拍摄创作肖像与第一人称叙事。她们重新诠释了传统时尚界"面试"模式——这种历来与选角权力、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及男性凝视紧密相连的环节。通过王敬若的视角,"面试"转化为亲密无间、注重过程且根植于关怀的创作仪式,构建起探索凝视与被凝视多重可能性的空间。
2025年11月22日,她们与Friend Editions联合推出百余页的螺旋装订摄影集《GO SEE*》。书中收录了在这场从容对话中诞生的肖像与自述文字,多数参与者来自海外亚裔群体。当时尚产业以惊人速度运转之时,王敬若与贞松桃惠打造了这个聚焦情感联结、相互关怀、双向赋能与自我定义的空间。
我们与两位创作者展开对话,深入了解她们的创作历程。
您同时也是一位模特,这段经历对本次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敬若:在镜头前的经历确实塑造了我对《GO SEE*》的创作方式。我深切体会过被凝视多于被倾听、或被他人预设解读的感受。这种认知让我刻意放缓拍摄节奏,为镜头前的人创造毫无预设的存在空间。这促使我将每次肖像创作视为一场相遇,而非一次评估。
你们如何有意识地摆脱男性凝视?
王敬若:对我而言,摆脱男性凝视并非拒绝美丽或时尚,而是重构主导权。我尝试建立的不是朝着固定概念的引导,而是让被拍摄者能够共同塑造自身形象的动态关系。这通过大量对话、留白空间与"你希望如何被看见"的提问来实现。目标不是消除凝视,而是将其转化为相互的、共享的、可回应的凝视。
贞松桃惠:我的方式首先是承认男性凝视的存在与深层影响,继而持续探索突破之道——尤其在造型领域。在《GO SEE*》中,我们以高度自觉的造型设计确保每位模特的独特个性与服装语言在影像中绽放。挑战男性凝视意味着将其转化为共生关系。我们花费时间了解每位模特的个人特质,基于他们分享的经历与信息,打造让她们能参与造型构思与影像概念、感受真实被看见的创意交流空间。
第一人称文字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王敬若:这些文字在拍摄过程中自然涌现。参与者分享着在选角场景或影像世界中的故事、记忆与细微体验。让这些思考不被我的声音过滤显得至关重要。邀请他们以文字或口语直抒胸臆,既是对其视角的尊重,也让图文交融成为完整的肖像叙事。
贞松桃惠:我完全赞同。当我们越深入探讨如何凸显模特的个体性,第一人称书写的构想便自然浮现。在了解她们的过程中,我已从对话中提取记录,随着项目推进,纳入她们亲笔文字成为令人振奋的可能。让每个人从自身视角书写——无论是作为亚裔模特的经历还是对行业未来的期待——最终成为最具意义的呈现方式。
作为亚裔模特,你们在对话中提及最具伤害性的刻板印象是什么?大家在拍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王敬若:许多参与者提到被要求符合"安静、顺从、柔软、精致或'易掌控'"标签的压力。这些期待往往微妙却深刻影响自我表达。仅通过共同讨论这些压力就能带来释然。令我触动的是,每个人都在拍摄中通过真实存在、勇敢发声与自我定义,找到了突破这些叙事框格的方式。
贞松桃惠:模特们普遍提到被标签化导致的人格消解感,有些人还面临性别认同、体型、年龄或混血身份带来的附加偏见。每个人的经历独一无二,难以概括应对方式。但她们打破壁垒的力量,以及对流动多元的亚裔身份展现出的自豪感,都令我深受震撼。
美国当前政治气候是否影响模特行业?
王敬若:确实如此。政治环境让关于种族、能见度与代表性的讨论更显紧迫复杂。一方面,选角与广告中对多样性的需求为曾被忽视的群体创造机会;另一方面,这种推动常与依赖刻板印象、追求速成的行业本质冲突,使得包容性有时沦为表面功夫。
对许多亚裔模特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曝光也伴随更严苛的审视。疫情期间加剧的反亚裔情绪影响着他们在公共场合、拍摄现场及镜头前的感受。这既凸显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暴露了当舆论焦点转移时,行业对包容承诺的浅薄。
政治环境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并非单向——它交织着进步、疲态、矛盾,以及对深层结构性变革的渴求。像《GO SEE*》这样的项目,让我们得以暂离行业的应激状态,聚焦不被潮流与外力驱动的关怀、自主权与深层联结。
你们希望模特行业发生哪些改变?
王敬若:我期待行业停止将模特视为可替换零件或原始素材。协作应成为常态而非特例。希望看到更多将模特作为故事讲述者、思考者与创意伙伴来重视的机会,而非仅仅是镜头前的躯体。
贞松桃惠:我深有同感。项目初期与王敬若的模特友人交流时,我们了解到模特常被排除在创意流程外,直至到场才获指示。这次合作让我看到当模特全程参与创作时产生的丰硕成果。
此外,我期待看到更多亚裔模特担任重要角色,推动多元表征成为持续趋势。模特应当获得支持构建长期事业——正如王敬若所言,不该被视为可替代品。
你们是否与拍摄对象保持联系?这项创作是否孕育了社群感?
王敬若:是的,许多拍摄对象仍活跃在我的生活中。有些人成为挚友,有些发展为项目伙伴,有些则保持着细微而深刻的联结。我未曾预设构建社群,但这些会话孕育的关系已成为项目最珍贵的遗产。摄影集正是这些情感联结与相互信任的见证。
贞松桃惠:我亦有同感。与多数人保持联系并期待延续这份联结。我们从发型师、化妆师到时装品牌与公关公司,邀请众多参与者加入这项事业。他们投入时间、精力与资源支持我们的使命,这份共同推动行业进步的期盼,真正铸就了社群归属感。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为关于本摄影集的清晰问答指南
基础篇
1 本摄影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通过将镜头转向散居海外的亚裔群体及其私人空间,本摄影集以亲密真实的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身份认同与社群脉络,重塑传统"面试"概念
2 何为"面试"?本项目如何重新定义它?
传统"面试"指模特前往工作室接受评估的速决式会面。本项目将其转化为走进参与者家庭或意义空间的协作式探访,聚焦个体故事与人性本质而非单纯外貌评判
3 "亚裔散居者"具体指什么?
指生活在 ancestral homeland 之外的亚裔群体,他们在新文化环境中构建融合传统与当代特质的独特身份认同
4 项目摄影师是谁?
本项目由专注记录社群与身份认同的摄影师王敬若创作
5 何处可购买摄影集?
可通过项目官网及精选独立书店购买
深度主题篇
6 项目的核心目标与讯息?
旨在突破刻板印象,颂扬海外亚裔群体内部多样性,通过赋予拍摄对象主导权与尊严,重构属于他们自身的叙事话语
7 如何甄选拍摄对象?
通过社群网络、口碑传播与公开招募,寻求涵盖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海外亚裔群体代表
8 影像的"亲密感"从何而来?
源于家庭场景的设定与协作式创作流程。影像捕捉私人时刻、珍爱物件与生活空间,呈现迥异于影棚肖像的真实自我
9 本项目对代表性讨论有何贡献?
通过展现海外亚裔社群的多维面貌,超越符号化或单一维度的呈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