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桥骄子》首播时,它成为了全球现象。我深知这一点,因为作为玻利维亚拉巴斯的观众,我曾是那些紧盯屏幕、一集不落的人之一。至今我仍记得最爱的选手,以及节目大奖的诱惑力:杂志专题报道、纽约时装周走秀机会、成为下一个迈克尔·高司(当时节目的明星评委)般的设计界新星。
那是2004年,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当时,《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和《丑女贝蒂》(2006)尚未揭开时尚产业的神秘面纱。尽管蒂姆·布兰克斯和艾尔莎·克伦施拥有电视节目,《风尚之家》让托德·奥尔德姆和辛迪·克劳馥家喻户晓,但真正闯入时尚圈需要什么?直到《天桥骄子》才给出答案。
时至今日,我和朋友们仍像海蒂·克鲁姆每集介绍的那样,称尼娜·加西亚(现《ELLE》主编)为"《ELLE》杂志时尚总监"。如今我们身处时尚行业,会模仿克鲁姆犀利的德国口音引用她的名言"今日座上宾,明日阶下囚",也记得高司的毒舌点评。但尽管这档节目在流行文化和真人秀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它对时尚界的实际影响却难以界定。
节目激励了一代怀揣梦想的设计师——并非通过美化行业,而是赤裸展现其残酷。然而二十季过去,无数国际版本涌现,真正崛起的时尚明星仅有一位:克里斯蒂安·西里亚诺。这位第四季(2007年)冠军不仅成为纽约时装周常客,为詹妮弗·洛佩兹等明星设计礼服,更在曼哈顿开设门店。可惜多数早期选手早已湮没无闻。
平心而论,这并非节目之过。时尚界向来高门槛——即便对真人秀明星也不会铺红毯。《天桥骄子》并非孤例:《美国偶像》二十三季仅诞生凯莉·克莱森(堪称歌唱界的西里亚诺)等少数巨星;《好声音》至今仍在等待首位国民级歌手。
如今,海蒂·克鲁姆在2017年离开后于2023年回归,节目正试图重夺时尚竞技类节目王冠(其衍生节目《Making the Cut》反响平平,网飞的《Next in Fashion》成绩参差)。这次节目手握秘密武器:与克鲁姆同席的评委劳·罗奇。这位打造赞达亚经典造型的鬼才仅用两集就霸占我的TikTok推荐页,完美接棒高司、扎克·珀森等历任"恶人"角色,贡献极具戏剧张力的犀利点评。
周末刷完新季首播,娱乐性依旧。但核心问题仍在:在当今时尚界(成功标准是时装周秀场、明星客户和杂志封面),节目能否再造巨星?罗奇的行业影响力或许能为冠军背书——前提是他愿意力挺。节目聚焦造型设计,本季奖励包括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的指导,但这足够造星吗?
多年前我担任设计师时,选角导演曾联系我参加新一季选拔。他们不仅询问缝纫、绘图等专业能力,更关注:"如何处理冲突?""是否具有对抗性?""是否外向?"只要《天桥骄子》仍以娱乐为先,时尚永远只是配角。这并非否定选手才华,而是点明本质:这终究是档电视节目。能否诞生下个设计巨星真的重要吗?既然观众仍在收看,答案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