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失去会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我们。《就这样…》以Big的死亡开篇,探讨凯莉·布雷萧如何从失去一生挚爱的伤痛中痊愈。但或许这部剧忽略了另一种同样深刻的痛——萨曼莎的缺席。对我而言,挥之不去的不是那个骨灰撒在塞纳河的丈夫,而是那个不再相伴左右的挚友。
《欲望都市》有个静默却颠覆性的特质:它将友情塑造成另一种爱情故事。这部剧始终将四位女性置于男性角色之上。我们总被教导追逐爱情的跌宕起伏,但真正塑造我们的关系往往更为静默——不在轰轰烈烈的誓言里,而在友谊恒久的温暖中。
去年,我失去了一位并非恋人却深刻影响我生命的人。凯蒂是我的第一份深刻爱恋。初中初遇时我就被她震慑——她聪慧狡黠,天生幽默,而我笨拙自卑。但她让我觉得自己有趣,值得这份友谊。这份情谊延续了三十年。
十八岁那年,我们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背包游意大利——没有谷歌地图,没有网飞。娱乐仅是一本从酒吧顺走的烂书和一盘磁带。半年形影不离的日子里,我们循环播放巴里·怀特、Jurassic 5和史密斯乐队。回想起来,我们竟从未争吵堪称奇迹。虽年轻,我们却像真正知己般理解彼此的边界与需求。那是属于我们的成人礼冒险,我们的《七宝奇谋》时刻。
大学分隔两地时,我的电话费暴涨至每月超100英镑。即便后来遇见如今深爱的丈夫,我仍为分离所困。那些年全靠凯蒂的情感支撑。移居迪拜后,时差与忙碌让我们联系渐疏,但距离仅存于物理层面。就像《就这样…》里萨曼莎偶尔发给凯莉的短信,凯蒂的只言片语总能给我无可替代的安抚。常觉得她是世上唯一真正懂我的人。
海外漂泊十三载后,我与丈夫疫情期间定居阿姆斯特丹。重启生活本就不易,却让我离家人——和凯蒂——更近了。而后天地崩塌。父亲离世。不久凯蒂确诊晚期癌症。医生预言两年,分毫不差。我们共度了她最后几个生日。大手术后我陪护她整周。临终前月,我在安宁病房握着她手,听她说笑、给建议、始终把他人放第一位。直到最后,她依然是她。
凯蒂在圣诞前夕离去。虽早有准备,但剧痛无从免疫。最震撼我的不仅是悲伤,更是这种悲伤的隐形。我至今仍淡化着这份伤痛。社会对丧偶丧亲有整套哀悼语言,但友情常被视作情感注脚。多数职场不给丧友哀悼假,仿佛这种痛较轻。如今我痛彻心扉地明白:并非如此。
我们或许预想过终将失去父母,却总以为朋友永远会在。失去凯蒂让我懂得:友情与爱情同样能定义人生,而失去留下的空洞同样深邃。她将永远活在我们生命里。凯蒂最后对我说:"抱歉不能再在你需要时出现。"这话至今萦绕耳畔。
在《就这样…》的世界里,萨曼莎·琼斯活着却几乎从凯莉生活中消失。对于一部颂扬深厚女性情谊的剧集,轻描淡写地带过如此重要友情的消逝,既显怪异又错失良机。
我亲爱的凯蒂让我明白友情的珍贵——它们值得被赋予我们通常只留给爱情的同等重视。她塑造了今天的我,而学习在没有她的世界里生活,彻底改变了我对爱的认知。那些与我们并肩走过岁月的人最为重要,我终于懂得:一个朋友的意义,可以重若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