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太阳已然西沉,将哥本哈根的天空染成深蓝色。我沿着厄斯特布罗海滨行走,把羊毛帽往下拉了拉,裹紧围巾抵御刺骨寒风。这天是冬至——一年中最短最暗的日子——但丹麦人却将这个凛冽的季节变得充满魔力。
圣诞集市的光芒点缀着整座城市,将节日欢愉与北欧的"hygge"理念融为一体——那种温暖惬意的满足感。空气中飘着蒸汽腾腾的热红酒的香气,当地人骑着自行车掠过波光粼粼的运河。循着诱人香气,我来到名为Juno的面包房外,这里是哥本哈根最负盛名的糕点圣地之一。
推门而入,温暖的黄油香气瞬间将我包围。看着面包师们将面团精心塑造成可食用的艺术品,我忍不住点了一份招牌豆蔻卷。第一口就惊艳无比——焦脆的焦糖、芬芳的豆蔻、蓬松柔软的面团。这就是纯粹的hygge,当地人日常享受的简单却放纵的美味。由此开启了我探寻哥本哈根成为世界顶级糕点之都的旅程。
为寻找答案,我从源头开始——创立于1652年的圣彼得斯面包房,这座城最古老的烘焙坊。坐落在拉丁区彩绘店铺与鹅卵石街道间,它见证了丹麦数百年的烘焙传统。但这些传统已随时间发生巨变。
早在1652年,哥本哈根面包师公会成立,旨在规范行业、确保品质并保障从业者权益。获得认证的面包房会在门楣悬挂金色椒盐卷饼标志——这个象征皇室认可的标志至今可见。19世纪时,一场面包师罢工导致劳动力短缺,奥地利烘焙师由此涌入。他们带来了开酥等技艺(完美可颂的秘诀),丹麦烘焙师随后将其与本土风味融合,诞生了维也纳面包等标志性糕点。
传统虽重,创新更盛。以2018年开业的Hart Bageri为例,这家时尚亲民的面包房由旧金山名店Tartine前烘焙师理查德·哈特创立。在全球最佳餐厅Noma支持下,哈特将经典技法与大胆创意结合。与他并肩的始终是创意总监兼首席运营官塔利亚·理查德-卡瓦哈尔。
与塔利亚交谈时,我清晰感受到:灵感于她无处不在。来自面包房开业前用于研究的Noma温室,来自塑造店铺设计的丹麦家具品牌Hay,更延续于他们招牌的豆蔻可颂与草莓挞中。"我们像现代哥本哈根品牌,"塔利亚解释,"但丹麦有着深厚的烘焙传统。"尊重并颂扬传统是底线,这体现在经典糕点、时令创作乃至塔利亚谈论烘焙的方式中:"通过技法实验,我们提升风味却不破坏原有的完美。"
这种烹饪进化不止于Hart。新北欧料理先驱、Noma联合创始人克劳斯·迈耶在2010年创立Meyers Bageri,展示北欧最佳食材。"我们与桥对岸的有机农场合作,"研发主管乔纳斯·阿斯特鲁普说,"只用有机面粉和农产品,这让我们更关注原料采购和本土物产。"
但创新需要社群共鸣。"我们免费公开配方来激发热情,"乔纳斯解释,"如果人们在家也能烤出好面包,同样值得庆祝。这是酵种——喜欢可以买我们的面粉。"
信息很明确:原料重要,品质重要,社群重要,传统重要。加上精湛工艺与深厚历史羁绊,难怪哥本哈根成为全球美食之都。从城市第一家面包房到数百年的技艺锤炼,有一点很确定——这些糕点令人无法抗拒。我根本停不下来。
次年六月,我又回到哥本哈根;去年十月再度造访。如今熟记地铁线路的我,口袋里揣着潦草笔记出发:先去Juno,再到Hart,接着Meyers,最后Andersen——而这仅是第一天行程。
在这座以简约设计闻名的城市,糕点文化持续进化——不仅靠名厨推动,更源于当地人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重新构想可能。如今,公会精神在每家面包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