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们所言,芝加哥的夏日无与伦比。

八月的清凉夜晚,整座城市闪烁着亮片、丝绸与传奇的光辉。社区民众齐聚杜萨布尔黑人历史博物馆及教育中心(全美最古老的非裔博物馆之一)的草坪,参与《桃花心木50周年》纪念活动——这场盛会致敬了戴安娜·罗斯主演的1975年时尚经典《桃花心木》。但这不仅是一场露天放映,更是一场荣归故里的庆典,让电影、时尚与文化在这座起源之城交融共生。它既是星空下的观影夜,也是街区派对,更是流动的时装秀台。

由里基·伯德博士、杰西卡·克拉克与席·菲利普斯策划的这场活动,颂扬了这部影片对时尚、政治、社群及黑人女性气质的持久影响——最重要的是,彰显了芝加哥的美丽与影响力。"这是我们写给芝加哥的情书,"伯德告诉《Vogue》,"我们想让电影回归故事发生地、回归起点——我们做到了。看到全城盛装出席,在爱与欢庆中闪耀,这太美妙了。"

鲜有电影能像《桃花心木》这般在时尚界留下深刻印记。这部由贝瑞·高迪执导的影片配以戴安娜·罗斯荡气回肠的原声,讲述南城零售助理崔西·钱伯斯远赴罗马成为超模的追梦故事。极致的戏剧张力、夸张的坎普美学与高级定制时装在此碰撞,勾勒出轮廓鲜明的剪影与绚烂夺目的华服。《桃花心木50周年》完美复刻了这般能量。

到场观众皆以惊艳造型致敬影片标志性的70年代风潮:钩针连衣裙、薄纱披肩、贝雷帽、蓬松爆炸头、混搭印花、54俱乐部风格的连体裤,还有男士们复刻巴克利·亨德里克斯画作的造型。金色链条、绿松石戒指、层层叠叠的手镯点缀其间。有人身着复古70年代装扮,也有人演绎现代诠释——从非洲未来主义风格到直接复刻戴安娜·罗斯经典戏服。

放映现场汇聚了跨世代的热闹人群。孩童踩着滑板车穿梭,初看者沉浸于电影首体验。宾客中更有莫里斯与霍普·摩尔夫妇,在此庆祝他们的桃花心木婚(27周年)。对另一些人而言,今夜唤起了当年影片在芝加哥拍摄的回忆。

终身芝加哥居民坦尼娅·哈克尼少女时代曾目睹罗斯在叔叔家附近拍戏:"他打电话给我妈妈说'快让她过来——有位女士正在巷子里拍电影'。我们站着看了好几小时,太神奇了。"科里·辛顿也有相似记忆:"我开车回家时看到摄影机,停车一看——正是戴安娜与比利·迪告别的场景。"

数十年后,黑人女性仍在崔西身上看见自己。在州道花园公屋长大的菲利普斯感慨道:"我在这里见过太多崔西般的女孩——无论是做模特、活动策划还是化妆师——她们眼中都闪着渴望。对黑人女性而言,拥抱创造力需要勇气。《桃花心木》正是这种蜕变的见证。"

时尚作为影片灵魂,当晚通过致敬《黑檀》杂志传奇专栏《时尚盛会》的现场走秀再放异彩。杜萨布尔博物馆策展总监丹尼·邓森以70年代秀场主持的风范介绍造型,宾客们随着《爱之宿醉》《不得不放弃》等经典旋律起舞。

克拉克动情分享自己与崔西故事的共鸣:"我来自南城,在巴黎生活一年后归来。和崔西一样,我在这里找到了成功。不必远离芝加哥就能实现价值,这种认知充满力量。"

这场感官盛宴中,宾客带着Pattern Beauty等品牌的美妆礼盒离去,随着浩室、迪斯科与灵魂乐摇摆,品尝哈罗德炸鸡、伊莉芝士蛋糕等芝加哥美味。纪念版蓝晒版画与毛毯更添心意。

压轴环节,原片演员、资深文化组织者佩蒙·拉米登台。这位在放映前获表彰的芝加哥文化推手,成为连接电影遗产与庆祝群体的鲜活纽带。

从卡蒂奇格罗夫街道到杜萨布尔博物馆草坪,《桃花心木》始终属于芝加哥。五十年后,这部影片仍在激励着南城的追梦者、设计师与女儿们。

(摄影:阿德里安·奥克塔维乌斯·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