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做完自我介绍,伊纳什协会的女士们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她们的作品。她们将绣着巴勒斯坦塔特雷兹刺绣的布料在桌上铺开,浓烈的深红色纹样在黑色与象牙白底布上格外醒目,菱形、柏树和护身符等元素构成精确的几何阵列。正中央是幅地图刺绣,协会首席刺绣师萨玛尔·卡布利告诉我:"这是巴勒斯坦地图。"每位女性都轮流指向地图上家族曾经的故园。
45岁的刺绣工鲁拉·法耶兹·巴拉卡是生活在黎巴嫩的难民,她坦言自己一生都在流亡:"大灾难期间,以色列定居者强占了我们的家。父亲辗转黎巴嫩各个难民营寻找工作和住所——这就是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方式,永远在迁徙。"伊纳什的每位刺绣者都是流离失所者,她们的家族属于如今黎巴嫩47万注册巴勒斯坦难民中的一部分。鲁拉解释道:"难民营拥挤不堪,巷子里污水横流、电线悬垂。由于黎巴嫩法律限制,我们很难获得工作机会。"
1969年,著名艺术家胡格特·卡兰·埃尔库里创立伊纳什,直接应对这场多重危机。这家社会企业专注为巴勒斯坦难民妇女创造就业,通过线上和国际展销刺绣连衣裙、披肩、手袋等产品。成立至今,机构已培训雇佣超2000名难民。多数女性在加入前已从亲属处掌握刺绣技艺,"我们在学校就学过塔特雷兹的历史意义",萨玛尔强调这种三千年历史的刺绣技艺,每个巴勒斯坦村庄都有独特纹样,"这些图案诉说着我们故土的文化记忆"。
家庭技艺通过伊纳什转化为职业。总经理阿里·贾法尔介绍:"我们从基础纹样开始培训,定期评估进步。萨玛尔二十多年前入职时是初级员工,如今领导着400名刺绣工。"近期她们为马来西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展览复刻了70件传统巴勒斯坦服饰,每件代表不同城镇的特色纹样。"我们耗时三年多细致研究才完成",萨玛尔说这类项目承载着深刻情感,"来自父亲故乡采法特的纹样让我泪流满面"。由于以色列拒绝难民回归权,萨玛尔从未踏足采法特,"但通过刺绣,我清晰想象出那里的风物"。
伊纳什还制作了装裱刺绣品供家庭陈列,"我们要确保这些传统纹样不再被遗忘"。除文化传承外,这项工作更提升着巴勒斯坦事业的关注度。"谈论苦难时很难找到倾听者",鲁拉肃然道,"塔特雷兹已成为无声的抵抗。每件作品都在宣告:巴勒斯坦人永存,我们的技艺永不消亡。"
刺绣亦是强大的疗愈方式。萨玛尔提及1980年代被以军带走的女子:"17岁的她遭受两年虐待,获释后精神濒临崩溃,唯有刺绣能让她平静。"如今这位年过半百的妇女仍承接绣品,"没有针线活她会焦躁自语,我们始终为她保留工作"。鲁拉也在飞针走线中寻找安宁:"目睹加沙种族灭绝令人心碎,当无法承受时,我就关掉电视拿起针线寻求平静。"
黎巴嫩的生活本身已是抗争。经济崩溃、2020年港口爆炸及持续冲突让日常充满变数。"这里工作生活都不易",阿里坦言,"停电时常发生,妇女们得爬上屋顶借光缝纫"。2024年底黎以冲突期间,刺绣者们被迫离家逃难,"即使逃亡时,她们也紧握绣花包",贾法尔动容道,"她们说要继续刺绣,因为这是独立的根基"。
经济独立点燃了希望之火。35岁的萨尔瓦·阿卜杜勒·拉苏尔将收入投入子女教育:"母亲说过教育是我们唯一的武器。"她用第一笔薪水为女儿支付学费,"那张工资条让我充满希望——女儿将拥有比我更好的人生"。萨尔瓦翻出珍藏的首件获酬作品:印有汉德拉的白帆布包。这个由纳吉·阿里1969年创作的漫画形象,始终背对世界拒绝长大,直到归家之日。"总有一天",她轻抚刺绣说,"我要绣出他转身面向世界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