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五年打磨,《解放》终于登上百老汇舞台,但剧作家贝丝·沃尔认为此刻正是最佳时机。这部通过母女关系审视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剧作,沃尔耗时十余年构思,直到以意识觉醒小组聚会为叙事核心才找到完美结构。在采访曾参与这类团体的活动家后,她仅用十天就完成初稿。
"那些女性——我仿佛看见她们坐在房间里,等待我去倾听,"沃尔在詹姆斯·厄尔·琼斯剧院排练间隙分享道,"这或许听起来玄妙,但她们仿佛在说'随时恭候'。当我前往写作静修时,她们依然在那里等候,像是催促'好了,开始吧'。"
副标题为"关于遗忘往事的记忆剧场"的《解放》,讲述了现代女性莉齐在母亲猝然离世后,试图解开母亲作为郊区律师妻子与早年组织意识觉醒团体的激进女权记者之间的身份谜团。
苏珊娜·弗拉德饰演的莉齐既以当下视角叙述,又通过闪回场景扮演母亲。"那是1970年,"她告诉观众,"而我妈妈...那个为校园戏剧缝制戏服、每日下厨、包揽洗碗、陪练钢琴的贤淑母亲——她竟然曾是...激进分子?"
灵感源自沃尔在《Ms.》杂志工作的母亲,《解放》将政治史与个人叙事交织。2020年凭喜剧《宏大远景》首登百老汇的沃尔未曾预料新作会如此切合时局。
2025年2月由托尼奖提名者惠特尼·怀特执导在外百老汇首演时,该剧即获盛赞。剧中女性挑战父权制的描绘,与观众面临生育权受侵蚀及网络"传统主妇"内容泛滥的现实产生强烈共鸣。
"我深知这部剧的独特,但始终难以确信,"怀特谈及观众反响时表示,"信息需要在恰当时机传递。我曾怀疑'此刻是否合适?人们会共鸣吗?'事实证明,正是时候。"
观众从剧中找到多种共鸣:职场不平等的愤懑、身体自主权丧失的忧虑、进步迟缓的挫败、持续抗争的疲惫。某场戏中角色呐喊"我满怀希望,却已精疲力竭",这句台词正是沃尔从访谈中撷取的真实心声。
"那位女士说'到1970年代我已为妇女解放运动耗尽心力',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弧线比想象更漫长,"沃尔解释,"即便在那个年代,女性也在质问'改变何时来临?'这种紧迫感驱动着整部戏。"当今活动家感同身受:2017年特朗普就职后的首届女性大游行吸引华盛顿逾50万人(美国史上最大单日抗议),而2025年其连任后的人民游行参与峰值仅约五千人。
《解放》在外百老汇上演不足八月即登陆百老汇。怀特认为剧作现实意义与日俱增。
"当下时机更显契合,"她说,"世界剧变让剧本诸多层面愈发凸显。随着时代演进,剧中某些部分在我心中共鸣愈强。去年春季,我仅庆幸观众已准备好参与我们试图引发的对话。"
这场对话在俄亥俄州社区健身馆展开——莉齐母亲创建的意识觉醒小组聚集地。由贝齐·艾德姆、阿迪娜·维尔森等五位演员塑造的成员们婚姻状况、性取向、年龄各不相同,却同为激情澎湃的活动家。她们探讨从职场歧视到性满足,甚至伤害配偶的幻想等话题。对话如此私密,剧组特聘的亲密戏指导也参与了台词打磨。
虽然角色属艺术虚构,但灵感源自沃尔对第二波女权主义者的访谈,部分受访者曾亲临观剧。沃尔力求呈现运动的光辉与瑕疵,而非美化历史。
"当一位启发创作的女性告诉我'你把我的人生搬上了舞台'时,我深感欣慰,"沃尔分享,"她含着泪说。许多经历那个年代的女性都问我们'你们怎会知道当时的模样?'"
莉齐与亡母的虚构对话触及痛苦诘问:母亲是否后悔人生选择?沃尔坦言这些疑问在剧中故意不作明确解答。
"在她们关系至此阶段时,双方抵达了更深刻的坦诚,"她表示,"童年时母亲会保护你远离残酷真相,但此刻苏珊娜·弗拉德饰演的角色已值得这份赤裸真相。"
沃尔本人的生活恰与莉齐旅程呼应——她发现自己也与母亲进行着类似对话。
"尽管剧中莉齐母亲已故,我母亲依然健在,这很美好,我们能共享这段戏剧旅程,"沃尔指出,"我与母亲进行了和剧中类似的对话,她给剧本提了许多反馈。"
尽管主题应时,移师百老汇仍存风险。疫情后制作成本攀升,尽管纽约剧院税收优惠已延至2027年。2024-25百老汇季票价高企,丹泽尔·华盛顿与杰克·吉伦哈尔主演《奥赛罗》贵宾席达921美元,乔治·克鲁尼《晚安,好运》也要825美元。
《解放》汇聚原班外百老汇阵容的资深舞台演员,且由女性执导——使沃尔与怀特成为本季百老汇唯一女性编导组合。
"这像是个奇迹,"沃尔承认,"这不是典型的百老汇剧目。"
沃尔与怀特希望这部审视历史循环的剧作能激励观众。怀特记得观众的热烈反响。
"特朗普第二次就职日,我们正在为外百老汇演出排练。每当感到无力,回顾那群宣言'我们绝不接受,我们要采取行动'的女性就重获力量。既然当年的抗议者、活动家、普通人能做到,我们为何不能?我们需要找回勇气。"
她补充道:"西方社会面临压迫、审查、艺术经费削减、公共支持减少的时代并非首次。这部剧让我们反思前人应对挑战的岁月。我们将如何行动?怎样实现变革?"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贝丝·沃尔与惠特尼·怀特探讨剧作《解放》现实意义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篇
1. 《解放》讲述什么故事?
这是一部通过个人叙事折射文化政治议题的剧作,探讨自由、身份与社会束缚的主题。
2. 贝丝·沃尔与惠特尼·怀特是谁?
贝丝·沃尔是本剧编剧,惠特尼·怀特是舞台呈现的导演,二人密切合作完成制作。
3. 为何探讨剧作现实意义?
旨在凸显剧情主题与当代社会议题的直接关联,使作品超越娱乐成为时代 commentary 。
4. 剧作力量何在?
在于让观众在角色中照见自身争取自由与自我定义的挣扎,产生强烈情感与思想冲击。
主题深度篇
5. 核心主题有哪些?
涵盖个人与社会自由、身份追寻、期望重压,以及解放的多元形态。
6. 如何连接当代?
触及制度性不平等、性别角色、顺从压力等现代社会的热点议题。
7. 导演的独特贡献?
怀特通过舞台调度、节奏把控与表演指导,强化剧作的情感内核,使主题具有即时紧迫感。
8. 如何定义"解放"?
暗示解放非单一事件,而是持续进行的、兼具内外维度的个人历程。
观众实用篇
9. 目标观众群体?
热衷思辨戏剧、关注社会议题、喜爱复杂人际关系故事的观众会获得深刻体验。
10. 是否基于真实事件?
虽受现实议题启发,但《解放》仍是融合艺术创造的虚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