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充满活力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哈坎托当代艺术中心(Hakanto Contemporary),连开幕活动中的餐食都成为艺术体验的一部分。展览《Lamba Forever Mandrakizay》集结21位马达加斯加艺术家,共同探索传统矩形布料"兰巴"(lamba)的文化意义——这种丝绸或棉质织物在从出生到死亡的重要人生仪式中被用作披肩或饰带,象征着马达加斯加多元地区间代际与文化的联结。

为这场展览,塔那那利佛著名餐厅Marais的主厨、首位入选法国顶级烹饪学院(Académie Culinaire)的非洲厨师Lalaina Ravelomanana设计了八道式菜单,每道菜肴都用彩色织物包裹呈现。"当人们想到马达加斯加,脑海中浮现的总是贫困、野生动物或环境问题,"哈坎托执行总监安雅·拉玛(Anja Rama)端着一盘饰有鲜花的扁平面包解释道,"我们并非忽视这些现实,而是为故事增添深度——展现我们文化中那些美好的人造物。"

这个世界第四大岛国位于非洲东南海岸250英里外,拥有近90%独有物种的惊人生物多样性。然而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正威胁这个独特生态系统。尽管全国3200万人口中过半未满18岁且面临经济困境,拉玛强调马达加斯加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数据。

艺术家乔埃尔·安德里亚诺梅阿里索阿(Joël Andrianomearisoa)作为哈坎托联合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于2020年创立该空间。这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在2019年曾代表马达加斯加首度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尽管活跃于国际舞台,他始终致力于建设本土创意生态。"艺术家需要像花园般被培育,"他表示,"我已看到改变——年轻人现在能向家人证明,在有完善支持体系的情况下,艺术是条可行的职业道路。"

安德里亚诺梅阿里索阿将马达加斯加近年的艺术发展——尤其是过去五年的成长——视为这个1960年脱离法国独立的岛国塑造自我身份的一部分。"虽然建立艺术学院并非政府当前要务,"他指出,"或许我们不需要传统机构。通过创作、讨论及回应本土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我们正在开创一种新型艺术教育。"

哈坎托并非重塑马达加斯加文化图景的唯一机构。在塔那那利佛起伏的城市景观中... [下文继续]坐落于红白赭石色建筑群间的摄影博物馆(Musée de la Photo)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数字化1860至1960年的影像保存国家摄影遗产,帮助当地人重溯历史。2023年,关注非洲及其侨民文化的H基金会(Fondation H)在旧邮局旧址开设新空间,首展呈献已故艺术家Madame Zo的回顾展——她以磁带、电子元件、药用植物和工业泡沫创作的实验性纺织品闻名。与此同时,摄影师皮埃罗·曼(Pierrot Men)自1970年代记录马达加斯加生活的滨水画廊仍是备受喜爱的文化地标。

《Vogue》深入塔那那利佛,探访塑造这座都市蓬勃艺术场景的创作者们。他们分享创作历程、与故土的联系,以及作品如何搭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 杰西·拉扎菲曼迪比(Jessy Razafimandimby)
这位30岁的多学科艺术家生于塔那那利佛,毕业于日内瓦顶尖艺术院校HEAD。2024年他迎来事业高峰:在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用废弃物件制作的乐器与舞蹈构建沉浸式装置,9月在哈坎托首展个展《六层飞翼之躯》(Corps des Volants à Six Étages),其巴黎画廊Sans Titre随后在巴黎巴塞尔艺博会呈现其作品,同期玛黑区还举办了他的个展。当季,他与同为艺术家的伴侣艾玛·布鲁斯基(Emma Bruschi)迎来了首个孩子。

《Vogue》:13岁前你在塔那那利佛的生活如何影响创作?
杰西:我经历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安帕里贝(Amparibe)社区,与大家族同住三层小楼的日子定义了"家"的概念。初到日内瓦时举目无亲,但按马达加斯加传统,最初遇见的人都成了家人。对我而言,家就是与所选之人共度的生活。

《Vogue》:你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杰西:我在后殖民语境下融合艺术与设计,通过绘画、雕塑、装置与行为艺术探索最脆弱又鲜活的私密空间。矩形画框如同通往异质存在的窗口,提醒人类并非地球唯一居民。

《Vogue》:海外对马达加斯加有哪些误解?
杰西:即便在欧洲,我也常察觉自己受限于母国政治经济困境塑造的偏见。艺术能扭转这种"衰退叙事",以更具人性的视角提升我们的故事。马达加斯加人拥有深厚的价值观,艺术正是其有力表达——这是我们必须保护的珍宝。

《Vogue》:作品如何回应环境议题?
杰西:使用二手材料是自然选择,但我更大的梦想是构建一种"社会住宅",让志同道合者聚居。保障他人有尊严地生活,才是最深刻的关怀。

### 米亚莉·拉扎芬察拉玛(Mialy Razafintsalama)
这位29岁摄影师12岁接触相机,大学旅游专业期间加入摄影俱乐部开始风格实验。在同行凯文·拉马罗赫特拉(Kevin Ramarohetra)鼓励下,爱好渐成职业。2024年1月她在哈坎托举办首次个展《大地考验》(Sedran’ny Tany),通过13幅公路影像呈现人类与土地的创伤与和解。

《Vogue》: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米亚莉:我用富士X-T30 II配15-45mm和56mm镜头捕捉风景与日常,试图展现偏远地区的文化富饶。肖像作品则关乎自尊重建——许多同胞尚未意识到旅游热点马哈赞加(Mahajanga)与富尔潘特(Foulpointe)之外的本土之美。

### 桑德拉·拉米利亚里索阿(Sandra Ramiliarisoa)
24岁的纺织艺术家将The Polyfloss Factory用棉花糖工艺回收塑料制成的纤维"polyfloss"转化为羊毛般线材,编织成震撼的环保艺术作品。她通过社会企业R’art Plast精进技艺,该组织由六位出身贫民区的年轻艺术家创立。

《Vogue》:为何钟情polyfloss?
桑德拉:这种环保创新材料已成为我的签名媒介。白色最能凸显材质本质,通过纺纱、编结与编织,废弃物重获美学生命。我希望观众从中看到马达加斯加祖传工艺的价值。

### 凯文·拉马罗赫特拉(Kevin Ramarohetra)
30岁的摄影师原为建筑师,受罗德尼·史密斯等大师启发转型。他坚持"摄影若沦为实用,便失去美感"的信条,用索尼A7III捕捉自然光下的生动瞬间。在《Lamba Forever Mandrakizay》展览中,他将12幅摄影作品印制于兰巴布料,赋予这种文化符号超越时空的情感维度。

访谈经过编辑精简。哈坎托当代艺术中心新展季《多愁善感》(Sentimental)将持续至2025年9月21日,呈现音乐人Mirado Ravohitrarivo与艺术家Mickaël Andrinirina的个展,以及摄影师兼电影人Felana Rajaonarivelo的新作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