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决定不再做任何自己不想做的事——除非能拿到报酬(没错,我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谈这事)。不再参加义务性活动,不再强迫自己去派对刷存在感,不再勉强参与注定会讨厌的项目(密室逃脱、公开演讲、拼房住宿、保龄球、大型团体旅行——说实话,任何涉及人群聚集、寒冷天气、体育运动或无目的快闪聚会的事……这个清单还能继续列下去)。
我也调整了社交模式。不再主动联系那些从不付出努力或根本不懂我的人,不再回复那些只在有求于人时才发消息的熟人。这像是一场净化仪式——清除所有与我有限人生理想活法不匹配的事物。
这话听起来可能很极端,像是Instagram心理医生鼓吹的晚期资本主义自助咒语,但这其实是我对多年讨好型人格和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反击。我猜自己必须朝相反方向狠狠摆荡,才能最终找到平衡点。
说实话?我比以前更快乐了。无休止的社交应酬被高质量时光取代,如今我宁愿重看《奥斯本一家》也不去赶时髦的晚餐俱乐部之夜,且毫无愧疚感。但生活也确实变得更寂静了。上周六除了刷牙时咕哝几句,我可能整天都没开口说过话。我不再冒险——不发暧昧短信(毕竟已婚),不去陌生人家留宿(二十多岁时这可是家常便饭)。我享受这种状态,但偶尔会怀疑:我的"守护内心平静"是否做得太过了?
TikTok上满是同类人的孤独独白。有位用户写道:"把内心平静守护得太好,现在觉得永远不需要恋爱了";另一位说:"现状:你过度守护平静,现在唯一约会对象是你妈";还有人说:"拼命守护平静的结果是活成了85岁老太太"。核心矛盾在于:当人们过分追求稳定与舒适,反而可能错过真实的人生。孤立与社群相悖,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不健康。但对于习惯性讨好者,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我在想年龄是否关键因素。想到21岁的年轻人晚上10点贴着呼吸胶带去健身房就莫名压抑(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健身?到底在备战什么?)这个年纪不该正忙着做荒唐的人生选择吗——在新城市吻错人,在家庭派对痛哭,带着宿醉上班?二十多岁本该试错,摸索自己的喜好与活法。若连什么会破坏平静都不知道,谈何守护?有位网友精准总结:"过度守护平静的结果是人生没有任何第一次"。
但三十多岁也不意味着就该过苦行僧生活。回想起来,那些最令人满足的时刻往往伴随着风险或最初的犹豫。以我第一次坐过山车为例(随机举例,但很典型),当时怕得要死——结果却是多年来最刺激的体验。这简直像某种隐喻!最近我常思考:今年对内心平静的执着追求,是否反而让我错过了生活的起伏?或许存在某个甜蜜点——既能避开无聊聚会和塑料友情,又不至于彻底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