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考尔德在萨谢》,约翰·拉塞尔撰,首刊于1967年7月号《Vogue》。欲览更多《Vogue》档案精选,请订阅我们的《怀旧通讯》。
至1960年代中期,法美浪漫情谊已渐褪色。当大西洋两岸的人们隔海相望,所见尽是令人失望的景象。读着侨民文学经典长大的美国人,面对的是一个被可口可乐、汉堡包与杂货店驱动的忙碌现代法国——这个国度与《大使》或《夜色温柔》中描绘的世界之遥远,恰如柯西金的苏联之于屠格涅夫的俄罗斯。
在此新法国,昔日守园人与杂工的后代更热衷谈论伯利恒钢铁股价,而非为周薪十美元替人看管宅邸。法国人同样惊觉:典型的在法美国人不再是华尔街供养的阔绰业余艺术爱好者,而是依靠免税外派津贴度日的跨国企业高管。
若说尚存一处地方与一个人能扭转此局,那便是萨谢小镇与亚历山大·考尔德。深入法兰西腹地犹如切入羊腿肌理,在此发现自巴尔扎克时代几乎未变的生活方式,并邂逅一位秉承开拓者品质的美国居民:独立、诚实、率直、言谈坦荡纯真——这堪称奇迹。考尔德发明动态雕塑的声誉实至名归;而任何在萨谢见过他的人都明白,考尔德夫妇重燃了法美之间全然信任的情感。他自是公认的天才,与天才为邻总令人愉悦。但挽救法美关系颓势的并非其天才特质,而是因他显然比常人更宏大、更真实、更卓越。
萨谢访客不会看到1920-30年代环绕"伟人"的盲目崇拜,亦无其他同辈地位艺术家身边的谄媚者与经纪人圈子。他本可拥有大宅、秘书与众多仆役,但考尔德夫妇事必躬亲,一如当年别无选择之时。"我试想过,"考尔德夫人近日言道,"生活中究竟有何真正改变,最后发现若我想去机场买张赴纽约的机票,如今可毫不犹豫成行——这大概是唯一区别。"
萨谢是巴尔扎克的乡村。直至约一年前,安德尔河北岸的天际线与巴尔扎克笔下那位忧郁"三十岁女人"(其心境今已更契合五十五岁失意者)所睹景象几乎无异。但如今,当你沿着经典的巴尔扎克朝圣路线穿越山谷,会望见考尔德大型静态雕塑的剪影矗立于其新工作室旁的瞭望处。远观难以名状——它们令人联想到工程结构、建筑形态、动物生灵与异域植物。如同所有重要艺术作品,它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解读。与许多备受推崇的现代雕塑不同,它们置于自然中毫不突兀矫饰,反而与之达成和谐共生,彼此增辉。它们焕发着仁慈的魔力,与不适于心理激荡的安德尔山谷完美契合。
考尔德本人并非无视此类挣扎,但其作品证明乐观艺术不必流于平淡。人际交往中,他是能重构社会且做得更优的那类人;其作品主导特质则是智慧...平衡、澄明、慷慨与游戏精神。即便不懂艺术者亦能感知这些品质。故若你驱车前往萨谢问路,邻人不会仅隔街遥指——他们会走近俯身车窗,感叹你的到访何等幸运。
考尔德出身雕塑世家,父祖皆从事此艺。若艺术天赋仅凭遗传,他本可如丘吉尔或罗斯福从政般自然承业。但创作雕塑与真切介入世界并非等同。早在学生时代,他便渴望理解世界运行机理——字面意义通过研习工程学,象征意义因纯艺术界未能满足其志趣。他对重复前人形制的艺术毫无兴趣。
其时其父斯特林·考尔德已是艺术界名流。帕斯辛称其为"圈内最英俊男子",亚历山大十七岁时,父亲负责旧金山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的雕塑展区。但年轻的考尔德志在突破且才华卓绝。在新泽西霍博肯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他创下画法几何学科史上最高分。他具备——且至今保有——一种天赋:处理任务时宛若开拓者。当作为普通水手出海,他带着九世纪维京人的精神闯荡。
在圣路易斯报社工作时,考尔德以鲁滨逊初探荒岛的新奇目光发现美国外省。在华盛顿州独立市的木材厂,他凝视树桩与远山雪峰,恍若地球初生景象。即便如今每日穿行村街十余次,他仍保持全然临在的状态。若他曾拥有"自动驾驶"模式,也早已摒弃。
四十年前夏日,考尔德迁居巴黎,落户蒙帕纳斯公墓后一条以达盖尔命名的小街。他多才多艺却看似互不关联:机械工程科班出身曾为《警察公报》漫画记者;攒下积蓄师从卢克斯与约翰·斯隆习艺后竟签约商船前往英国赫尔——这一切看似矛盾。至二十八岁,他或似又一个缺乏专注的艺术家。传统艺术训练未能全占其心神,常规艺术实践亦未激发他最着迷的特质。他寻求一种能凝练捕捉幽默、灵动、鲜明个性与诗意创新的风格。
这些特质在巴纳姆马戏团(考尔德曾为《纽约警察公报》报道)中鲜活呈现。1920年代末的巴黎是不依赖扩音设备的传奇舞台人格最后庇护所。如约瑟芬·贝克等鲜少留存影像的表演者,依靠现场魅力焕发光彩。考尔德即刻洞悉此点,开始创作铁丝肖像雕塑时,贝克成为其首批模特。
这些肖像捕捉1920年代精神,宛若安格尔百年前为罗马贵客绘制的素描——提炼了时代精髓。以空间而非平面塑造的它们,拥有梦幻般的张力。此种生动绝非源于稳妥选择:其模特包括莱热、海伦·威尔斯、柯立芝、齐格罗瑟与蒙帕纳斯的琪琪——皆非寻常之辈。所有肖像有一共性:置于气流中会产生微弱而持续的震颤,违背常理地赋予它们生命感——无血肉无重量的形体,却具物理存在感。
考尔德以工程师的精确度观察对象,剥离一切直至本质显现。他将此法施于其他主题:例如其雕塑《罗穆卢斯与瑞摩斯》中,哺育双婴的是异常温柔的三米长母狼。
但考尔德巴黎早年真正突破是其微型马戏团。科克托、莱热、蒙德里安、基斯勒、瓦雷兹、柯布西耶、杜斯伯格等巨匠,最初皆因这个精巧经济的玩具创作与操作者而结识他。如同铁丝肖像,考尔德研究分析马戏演员动作直至能复现其神,剔除所有冗余。
如今鲜有机会得见完整马戏团:其部件收于萨谢四个上锁衣箱。但散存零偶仍足以让我们领略其魅力不仅在于机械巧思,更在于考尔德赋予每个角色的独特性命。意味深长的是,他常翻捡工作室废料,救回爪子受伤的袋鼠或生锈的杂技演员。
考尔德当时广受喜爱,如今亦然。欧洲人尤为其纯粹直率的本性打动。他契合人们对美国人的期待——又远不止于此。但这并未赢得路易莎·詹姆斯父亲的青睐。1929年6月横渡大西洋西行时,考尔德在"德格拉斯号"邮轮遇见他们。父女刚结束一场坦言之彻底失败的欧洲之旅。
作为亨利·詹姆斯侄辈,詹姆斯先生深知欧洲世家未必殷勤接待美国访客,而主动攀附者往往别有所图。虽怀缔结欧陆时尚人脉的厚望,他发现自己与女儿只会晤了酒店大堂的闲散之徒,最终沮丧返航。驶离瑟堡时,他反复告诫女儿提防粗鄙无文的美国投机者搭讪。正训诫间,亚历山大·考尔德经过散步甲板,蓦然转身致以冒昧却恭敬的问候。"呵!"詹姆斯先生齿间嘶声如受惊天鹅,"嘶——!这就来了一个!"
考尔德未费周折便将初遇转为追求,詹姆斯小姐很快成为考尔德夫人。作为亨利·詹姆斯的侄孙女固然显赫,但作为考尔德夫人——并以路易莎在任何场合皆从容自持的风范胜任此角色——更令人叹服。米罗曾形容她"美如古典雕像",即便非艺术爱好者亦能感知她为家中带来的秩序与宁静。房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整洁,其秩序感亦不僵化拘束。
这只是个主次分明各得其所的处所。表面看夫妇二人风格迥异,他尤爱强调此种对比。但不久便会发现,其著名的咕哝与突兀插话掩藏着异常敏捷细腻的思维,恰如...考尔德夫人的思绪虽直接炽烈,你却能在她实际使用虚拟语气前两句话便感知其酝酿。
考尔德家中无阴暗角落,恰如其艺术无死气沉沉之处。万物皆被照亮。新访客常惊异于:尽管房屋终日荫蔽且部分嵌于岩壁,第一印象却是明亮鲜活色彩。图赖纳地区以穴居传统闻名,考尔德宅邸承此传统却将其颠覆——岩洞宛若阿拉丁宝藏窟,岩石豁然开朗之状几如摩西杖击磐石神迹。
夫妇皆不热衷常规室内装饰。恰巧考尔德的空间感知力在家中与其四十年前马戏创作中同样锐利,而考尔德夫人深谙杂乱无章与真正宜居之家的区别——后者令每位居停者丰盈。
家应是休憩之所。因女儿桑德拉与女婿让·戴维森居所仅五分钟路程,"考尔德综合体"自然涵纳其游戏精神的妙例。如今他为孙辈制作鸟类玩具的欢欣,与三十五年前锻造凝聚整个时代精髓的铁丝烟嘴无异。
庭院对面工作室里,他收藏着可纳入口袋的小铁砧与旁人视若无用的磨损工具。初入工作室时,他显得恍惚踌躇,恍若树篱误入的大型生物。他沉静开始工作,有余裕调侃身旁众人。但莫受迷惑——大师之作正诞生于此。若他决定前往图尔附近的重型机械作坊比亚蒙工场(其众多大型静态雕塑在此制作),立时可辨他才是一切围绕的核心。
比亚蒙工场的轰鸣恍若世界终结之音。外人看来,员工常如陷集体幻觉——老雇员滚入不锈钢圆筒,另一人跨坐空心鼓件,以《尼伯龙根指环》式巨锤敲击。
但错觉属我们而非他们。实情这是最高等级的精密工场。考尔德在此创作了包括蒙特利尔67世博会四十六吨静态雕塑在内的作品。他在此巨型工程设施中的自如,与在看似混乱的个人工作室中无异。近十年众多知名艺术家聘用专业工程师,但唯考尔德能以对方专业术语畅谈。这些巨作融合建筑、工程、植物界与大象长颈鹿的世界。若锚固不当,飓风可使其劈穿十层高楼。
然复杂计算未削弱作品情感冲击。《仙人掌》中叶状形态的动人程度不逊马蒂斯晚年剪纸,《布塞法洛斯》的强健肌理堪比恐龙解剖结构的震撼。考尔德在这些巨作中依然全然自我——你可轻松驱卡车穿过十八米高的《Teodelapio》,正如欣赏他为孙辈制作的玩具或《狗》等作品。他在前门外绘制标牌" Méchant"(意为"淘气")。考尔德是真人而非精磨仿品,故其创作无论尺寸皆映现本真。若直问此事,他会以自嘲闪避或迅疾躲入藏酒丰盈的地窖。尽管他永不会自陈,但我们可坦然承认:旅游指南坚称的萨谢-巴尔扎克,或更宜改称萨谢-考尔德——且因此更显卓越。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档案特辑《亚历山大·考尔德在萨谢家中》的实用问答
基本信息
问:什么是《档案特辑:亚历山大·考尔德在萨谢家中》?
答:这是一个展览或档案专题,展示美国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在法国萨谢村的住宅与工作室内的个人生活与创作。
问:亚历山大·考尔德是谁?
答:他是20世纪美国先锋艺术家,以发明动态雕塑(mobile)和创作大型静态抽象雕塑(stabile)闻名。
问:萨谢在哪里?为何重要?
答:萨谢是法国卢瓦尔河谷的小村庄,因考尔德在此建立住宅与工作室而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成为他的创作避世之所和艺术社群枢纽,远离巴黎与纽约的喧嚣。
参观与观看
问:在哪里可以观看这个展览或档案材料?
答:通常由收藏考尔德档案的博物馆或机构(如考尔德基金会或大型艺术博物馆)呈现,需查阅其官网了解当前及未来的实体或在线展讯。
问:这是实体展览还是在线展览?
答:两种形式皆有可能。"档案特辑"常指罕见文件、照片与实物的实体陈列,但许多机构也会基于档案制作在线专题、数字馆藏和虚拟导览。
问:能看到哪些内容?
答:可期待看到考尔德与家人的私人照片、书信、草图、家庭影像及文献,深入了解其创作过程与在法日常生活。
深度解读
问:萨谢生活如何影响考尔德的创作?
答:乡村环境与宽敞工作室使他能进行更大规模创作,当地的宁静与自然联结常体现于其雕塑的有机形态与游戏精神中。
问:动态雕塑(mobile)与静态雕塑(stabile)有何区别?
答:动态雕塑依靠空气流动自由旋转,具有运动性;静态雕塑为固定在地面的抽象作品,形态稳重且通常规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