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夫妻在说完"我愿意"之后,会将改姓视为象征新家庭结合的重要仪式。传统异性婚姻中,新娘会冠以夫姓,但现代趋势显示更多伴侣选择延迟改姓、采用复合姓氏或完全放弃法律层面的姓名变更。
虽然改姓并非强制要求,但这一决定同时伴随着利弊。共享姓氏能强化家庭认同感,但繁琐的流程常让人望而却步——专业人士若以本姓建立声誉,更会面临挑战。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异性婚姻中80%女性婚后改姓。但年轻世代正扭转这一传统:50岁以下女性保留本姓的比例较年长者高出11%,仅33%未婚女性确定未来会冠夫姓。
下文我们将探讨夫妻如何决定婚后姓氏,以及为何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保留本姓。
### 婚后改姓的历史渊源
女性冠夫姓的传统可追溯至中世纪的英格兰,当时女性被视为从父亲移交至丈夫的财产,改姓象征着加入夫家宗族。这一习俗延续数世纪并影响多国文化。在当今平权社会,它更多作为传统而非必要规范存在。
美国虽未强制改姓,但日本等国仍保留法律强制规定。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比利时和韩国则禁止女性婚后合法更改姓氏。
美国女权运动促使更多女性保留本姓。1960年代出现的"Ms."称谓为职业女性提供了除"Mrs."外的选择。近年复合姓氏日渐流行,也有男性改随妻姓(如女星佐伊·索尔达娜的丈夫),甚至有夫妻创造全新姓氏。
### 为何仍有人选择改姓
尽管趋势变化,冠夫姓在美国依然普遍。许多夫妻视共同姓氏为家庭纽带的象征,也为与未来子女姓氏保持一致。花艺设计师阿娜·韩坦言:"作为混血儿,改姓让我获得归属感。"有人因原生家庭关系疏远而改姓,也有人单纯不喜欢本姓。部分人法律上保留本姓,社交场合使用配偶姓氏——尤其当事业与原姓名深度绑定时。
虽然在线服务简化了流程,繁琐手续仍令不少人却步。品牌策略师维多利亚·德拉富恩特·艾尔斯选择保留本姓并附加夫姓:"这是公平的妥协。我晚婚时已建立职业身份,完全舍弃本姓并不妥当。"而新婚的妮可·阿玛丽斯与丈夫则创造全新姓氏:"我们想要新起点,用ChatGPT根据双方姓氏词源生成选项,融合我们的文化传承。"
### 坚守本姓的理由
对许多人而言,保留姓氏是对家族传承与个人历史的致敬。《Vogue》撰稿人安吉拉·塔佛亚表示:"我希望通过姓名延续文化认同。"虽然满意自己的选择,她也承认:"孩子的姓氏会带来困扰。"另一位女性因家族仅有女儿,为延续姓氏选择保留本姓。
更多人因反对父权传统而拒绝改姓——历史上冠夫姓象征着女性被物化。职业因素同样关键,婚礼策划师特蕾西·泰勒·沃德说:"七岁起我就用本姓开展事业,它已成为我的身份标识。"一位离婚女性直言若再婚绝不改姓,理由很干脆:"纯粹浪费时间。"
### 姓氏承载的意义
姓名凝聚着个人与家族的深厚意义,无怪乎有些女性在改姓时会产生失落感。女权主义者通过拒绝这一传统来挑战过时的性别规范,而也有夫妻倾向用共同姓氏象征新家庭的诞生。以笔者为例,我和妻子计划在未来完成文件手续后采用复合姓氏,以此纪念我们各自的过去与共同的未来。
(注:NewlyNamed和HitchSwitch等服务机构可协助处理改名文件,但整个过程仍需耗时收集大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