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本奇怪的小书时,我大概还是个少女。它静静躺在母亲的书架上积灰,泛黄的封面上印着《宇宙订单服务》几个大字,文字下方是蒲公英种子飘向蓝天的图案,副标题写着《实现梦想指南》,作者巴贝尔·摩尔。这本带着实用主义色彩的奇书莫名吸引着我。”太神奇了”,封面上引用了诺埃尔·埃德蒙兹的评语。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位英国主持人是谁,但”神奇”二字已足够撩动心弦。

虽然朗达·拜恩2006年出版的《秘密》更广为人知,但早几年问世的《宇宙订单服务》才是我接触”吸引力法则”的启蒙读物。书中理念很简单:想要什么,就给宇宙下个”订单”。写下愿望,设定期限,然后静待实现。只要保持积极心态,不过分执着结果,最重要的是——全然相信,愿望自会成真。还有什么比这更诱人的呢?

此后十年间,我都是吸引力法则的忠实信徒。不曾向人宣扬——这只是我的私人仪式——但我真心觉得它奏效。我”显化”过工作机遇、恋爱关系,甚至意外之财。刚想着需要一笔钱,就收到意外的退税;渴望遇见真爱,就在酒吧与她邂逅。每次”订单”兑现,我都心怀感激(书中强调感恩能加速显化)。我真是个幸运女孩,我总这么由衷想着,要是大家都知道这有多简单就好了

后来,现实终于敲醒了我。那些我渴望——或者说预期该拥有——的东西越来越难凭空出现。家底殷实的朋友们轻松买房生子,我却发现有人能自由追求艺术理想,而资源匮乏者只能困在无关的朝九晚五里。倒不是突然才意识到阶级差异,只是信仰体系开始崩塌。临近三十岁时,魔法渐渐失效了。

无论是《秘密》、TikTok导师,还是”To Be Magnetic”这类应用,吸引力法则的核心都将责任完全归于个人,而非社会或环境。穷困?肯定是你不够相信。事业停滞?定是你没正确观想成功。但面对这个充满不公与系统性缺陷的世界,谁还能坚信心想事成?我并非情愿放弃信仰——它曾如此真实美好——但确信感确实在流失。

不过我认为吸引力法则并非全无价值。2011年魔术师达伦·布朗在Channel4的《实验》系列中,用《幸运的奥秘》一集探讨了”幸运儿”的真相。结论是:自认幸运的人更善于捕捉机会,而宿命论者往往与之擦肩(比如对地上的彩票视而不见)。或许我所有”显化”的成功,不过是我主动争取的结果。哪有什么”显化”的出版合约——是我出了书稿。

就连神经科学家也承认吸引力法则的力量——只是用科学替代了神秘主义。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主任詹姆斯·多蒂在《心智魔法》中提出”价值标记”理论:大脑会无意识地将重要目标标记为优先事项,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与结果。”当专注某个目标时,大脑会将其判定为重要事项,”他解释道,”目标确立后,大脑会自动寻找实现途径。”

这种科学解释反而让我陷入两难:若抽离”更高力量”(对我而言是宇宙),信仰的驱动力是否就削弱了?向自己的大脑”订购”新房似乎毫无意义——尽管可能我一直都在这么做。虽然不理性,但将希望寄托于超越自我的存在,确实更令人慰藉。

我不再像二十多岁时那般狂热,但也没变成铁杆怀疑论者。就像对待所有带点神秘色彩的事物,我认为需要平衡——你可以”召唤”升职机会并相信其可能,同时明白积极思维无法消除悲剧、疾病或制度性不公。那本翻旧的《宇宙订单服务》已在角落尘封多年,我既不会重读,却也舍不得丢弃。谁知道呢?或许某天还会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