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Vogue“东亚与东南亚全景”区域公开征集单元近日揭晓三项特别资助,获奖者为中国台湾的Adam Han-Chun Lin(林翰淳)、日本的Keigo Wezel和蒙古的Narantsetseg Khuyagaa。
我们采访了“卓越视野资助”得主林翰淳。该奖项旨在表彰突破创作边界、树立艺术新标准的艺术家。
林翰淳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现居伦敦。他通过人像、时尚和纪实摄影探讨亲密关系、男性气质、酷儿身份、文化传承与跨文化认同。他拥有中央圣马丁艺术硕士学位,作品曾刊登于WePresent、《另一种》杂志和It's Nice That等平台。
林翰淳的摄影项目《Sonder》聚焦家庭空间中的男性气质。通过纪实与摆拍交融的手法,他探索男性在传统认知中女性化的空间里如何体验亲密与脆弱。家既是私生活的象征场所,也是折射异乡人漂泊感的普世舞台。该作品质疑在性别理想间的生存状态,探讨如何重塑性别界限,以及在双文化语境中寻找真我的体验。
作品描述:
- 写满手写笔记的镜面映出男性赤裸躯干,镜体由丝带悬挂于开关上。字迹半掩倒影,叠印出私密触感。
- 兼作五金行的居家空间中,父亲静望儿子伏案学习,凝住温情的守护瞬间。
- 幼童与祖父并肩坐于沙发,双手轻叠。
- 父亲骑着摩托车接送两个儿子放学,重现日常场景。
- 三名男性家庭成员在家中抬起巨型木椅,周遭散落生活物件。
您如何踏上摄影之路?
我自幼学习绘画,培养了色彩与构图眼光。16岁接触单反相机时,立即被摄影的即时性吸引。我在人像、艺术、时尚与纪实摄影间自由穿梭,始终致力于让人物故事闪耀人性光辉。对他者生活的好奇与情感表达的渴望驱使我拿起相机。摄影能具象化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承载矛盾、提出问题,传递语言难以捕捉的磅礴或微妙情感。
创作前期我注重研究,但过度依赖理论会削弱影像感染力。我常自问:什么是唯有用图像才能言说的?答案藏于直觉。相信媒介特性往往带来惊喜回报。这个项目让我更明晰创作方向与坚守艺术视野的重要。
您试图颠覆哪些男性气质的刻板范式?
作为家族中唯一的酷儿孩子,我敏锐察觉男性亲属间独特的互动方式。我对男性气质的理解与家族经验存在疏离感,这种隔阂促使数年后创作本项目。社会对男性间亲密关系的限制往往源于内在化的“恐同凝视”,这种约束不仅影响友谊,更塑造着父子兄弟间的情感表达模式。
家传统上被视为女性主导的领域,男性气质则常与公共空间绑定。通过聚焦家庭场景,我想挑战这种割裂,探索男性如何在家居环境中自处。我的创作不止于展现男性身体或酷儿情欲,更通过家庭、文化遗产等元素呈现多元视角,因为男性气质具有交叉性,深受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影响。
《Sonder》最终试图通过呈现亲密与张力的光谱,挑战对男性气质的狭隘定义。重新定义男性气质意味着挣脱力量、侵略性与情感疏离的传统关联。或许男性的一切行为与情感——无论温柔或坚定——只要源于男性自我认同,便天然具有男性气质。
您观察到台英两地对男性气质的认知异同?
我的跨文化背景将项目锚定在地理与文化迥异的双城。18岁从台湾迁居伦敦,在两种环境中成长的同时审视自我与男性气质、家庭的关系。伦敦已成为我珍视的第二故乡,却始终没有家人相伴;而成长地台中也因多年漂泊变得疏离。《Sonder》正是我对这种矛盾归属感的探索。
拍摄两地家庭时,我原以为文化内部同质、文化之间异质,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共鸣:相似的物件、姿态与氛围印证亲密与家庭是普世经验。全球化使文化审美流动,伦敦可能存在“台式”家居,反之亦然。由于全部室内取景,地域线索的缺失反而引发思考:何处拍摄?哪些细节暗藏文化密码?
这个项目也让我反思摄影师角色。在台说中文携带着成长礼仪,在英用英文关联着独立人格。但创作让我意识到两种语言——东西方自我——在我体内共存。这种认知打破预设,让我明晰所欲表达的超越地域:男性间的情感、动态与联结本就超越语言文化。
如何进入私密家庭空间进行创作?
尽管习惯规划,本项目需要灵活应变。多数家庭不习惯被拍摄,且家居空间私密,我常在拍摄日才首次造访。我会先与他们共处建立信任,再讨论构思、调整环境,重现家庭仪式或记忆片段。
灯光是营造电影感的关键。我在日常空间使用影棚灯制造现实与表演间的超现实感,这种视觉风格暗合性别本身即表演的理念。持续光源如同让被摄者站上舞台,鼓励他们与家人互动。自然或笨拙的反应都充满人性魅力。
我的方法融合纪实与摆拍。项目既记录现实,也重构现实。我着迷于日常中自然与表演的张力。作为摄影师,我的存在本身已将私域转化为公共场域,因此我主动拥抱这种表演性。我不追求绝对“真实”,而是探索男性气质如何在家中被演绎、协商与表达。
直觉指引着许多选择,常源自我对家族记忆的呼应。随后是捕捉契合每个家庭特性的细微动作或布局。与孩童合作常催生最灵动惊喜的画面。
未来创作计划?
我正在拓展策展与教育实践,聚焦让参与者共同塑造主题的社会参与式项目。同时延续个人项目的视觉风格,拓展时尚 editorial 与商业合作。我着迷于时尚与艺术界限的模糊,图像创作能重塑规则。我希望深化对日常时尚的跨文化解读,在作品中凸显文化、人际关系与传承的联结。
延伸阅读:
- Keigo Wezel 专访
- Narantsetseg Khuyagaa 专访
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信息
1. 何为东亚与东南亚全景公开征集?
旨在支持聚焦东亚与东南亚文化、故事或视角的艺术家、创作者或研究者的特别项目。
2. 林翰淳是谁?
本次公开征集单元的资助获得者,其创作获得该计划认可与资金支持。
3. 他的创作领域?
通常涉及视觉艺术、电影、文学或表演等创意领域,主题与东亚/东南亚身份或经验相关。
4. 获奖原因?
因其提案的创意性、原创性及与计划使命的契合度——放大该地区重要声音。
申请指南
5. 申请资格?
通常面向专注东亚/东南亚主题的艺术家、作家、学者等创作者,具体条件见官方指南。
6. 获奖权益?
通常包括项目资金、导师指导、交流平台及作品推广机会。
7. 常见申请失误?
未能清晰阐述项目如何与主题产生关联,方案过于空泛。
8. 优秀项目范例?
如记录越南乡村独特饮食传统的纪录片,或首尔某街区建筑变迁配以个人叙事的摄影系列。
9. 评审标准?
原创性、可行性、主题关联度及项目潜在影响力。
进阶实务
(此处根据原文结构保留FAQ框架,具体内容已融合于前文访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