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声音的回响》(Skira出版社,2025年9月)中,尼克·勃兰特延续其震撼全球的《破晓时分》系列。这第四章取景于地球最干旱地区之一约旦瓦迪拉姆,继肯尼亚、津巴布韦、玻利维亚和斐济的前作后,勃兰特将流离失所的叙利亚家庭描绘为"人类孤岛",既是严酷环境中坚韧的象征,也提醒着世人这些对气候变化责任最小却承受最重的人群。
我仰慕尼克的作品多年,总被他将寓言与纪实、悲怆与尊严交融的手法打动,同时始终聚焦镜头中的人与动物。新章节里缺席与存在、失去与韧性的交织尤为震撼。我们的对谈深入探讨了美与伦理、时间与隐喻、呈现的伦理道德,以及艺术家如何应对战争、流离失所与气候危机交织的命题。
艺术、伦理与美学
从桑塔格到林菲尔德,关于苦难影像中的美会否将痛苦审美化,抑或能强化伦理回应的争论从未止息。我认为伦理与美学相互交织,美可以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你如何看待美在危机主题艺术中的作用?
这是个关键问题,需要微妙平衡。就我个人创作而言,并非刻意追求美。但我运用的元素——雾气、柔光、水下主体、雕塑般的"人类孤岛"、沙漠、黑白影像——都不可避免地构成美学意蕴。这些并非危机的直接呈现,而是历经创伤者与动物的肖像。
若说作品存在美,我认为与其中传递的宁静感相关。在这黑暗混乱的世界里,这是我情感上的依托。世界日益黯淡,影像中的宁静与美如同精神慰藉。或许该问问我的心理治疗师是否认同。
当然,第一、二、四章中的人物与动物都遭受着气候变化的摧残。我希望观众看到他们被赋予尊重与尊严的呈现,也知道被摄者自身能感受到这点。至于其他摄影师拍摄的美丽危机影像,关键在于这种美能否吸引观众、引发共鸣并最终触动人心。这需具体分析。
你的系列常游走于纪实与梦境之间。你认为自己的摄影是证言、寓言,还是介于二者之间?
我希望每章都兼具这些特质。在《破晓时分》前两章中,部分遮蔽动物的雾气象征着我们曾熟知的自然世界正急速消逝。以《沉浮》第三章中奥妮与基南的水下照片为例,两人坐在自制跷跷板上,令我感受到对这些孩子未来的失去感。没有纯真童年,只有不安的预兆。
照片中男孩基南低头用自身重量将奥妮托向水面,托向光明与陆地。她仰头上望,带着试探性的希望面对未来,却仍萦绕着对前路的焦虑。
纵观《破晓时分》,时间被层层叠加——过去的失去、当下的生存、迫近的危机。在《我们声音的回响》中,瓦迪拉姆的"人类孤岛"似在预示未来。你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时间性?你的影像是挽歌、警示,还是未来可能性的种子?
我认为三者皆是。它们哀悼生命与星球的创伤,警示即将来临的灾难,同时由于被摄者都是幸存者,也代表着未来可能性的火种。你关于时间叠层的描述十分精准。在《沉浮》中,斐济民众的水下场景被表现为常态,暗示尚未降临的未来——种末日前的预演。地球生命日益加剧的不稳定性,正是我们许多人忧心的核心。
"人类孤岛"的隐喻兼具视觉与概念冲击。你如何平衡隐喻与实景的关系?是否担心隐喻既揭示又遮蔽?
我常忧心忡忡,但创作时依靠本能。不考虑他人如何解读影像,只表达对环境不公的关切。若有人共鸣固然好,但创作过程中若总考虑观众反应会令人发疯。
早期作品中动物象征消逝的自然界,而新作里流离家庭占据着失去的空间。你如何看待"缺席"(家园、栖息地、确定性)与"存在"(人类尊严、韧性、见证)在系列中的演变?
创作受当下心境影响。随着世界逐年黯淡,到2023年底我感到《我们声音的回响》需要能量转换。"存在"——在日益动荡的世界中更强烈的联结与韧性——变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我拍摄的叙利亚家庭完美体现了这点。
这些家庭与我深度共鸣。他们在2013至2015年间逃离叙利亚战火,如今又因气候变化持续流离,每年多次迁移帐篷寻找足够降雨的临时栖身地。在约旦的谋生是望不到尽头的循环。他们都见证了过去十年的剧变,生活被冬雨锐减深刻影响。如他们所言:水即生命,而生命正变得愈发艰难。
这些人失去了一切——家园、生活方式、社群与土地。现在他们仅剩彼此。这赋予他们面对逆境的力量与团结。他们身上的庄重与谦卑,或许正是与项目理念深度契合的原因。
本与父亲维蒂,斐济,2023年
选自《沉浮:破晓时分》第三章 © 尼克·勃兰特
III. 主体性与呈现伦理
与流离家庭合作时,场景调度自然涉及。你如何确保被摄者拥有主体性,成为呈现的共同创作者而非被动对象?
这点至关重要。我每次邀请约七个家庭与我们在沙漠共度六天,因为我需要时间探索如何拍摄。我不是那种二十分钟就能捕捉震撼肖像的摄影师——很羡慕这类同行。我需要时间了解对方,找到最佳拍摄方式。每次拍摄后,家庭成员会走下箱体,通过取景器回看画面。这样他们理解自己被如何呈现,并逐渐更主动地贡献于自我表达。
我相信他们看到了自己被拍摄时的尊严与尊重。但愿我没有辜负他们。
佩特罗在悬崖边,斐济,2023年
选自《沉浮:破晓时分》第三章 © 尼克·勃兰特
IV. 危机与责任
《我们声音的回响》处于战争、流离失所与气候崩溃的交汇点——这些危机相互叠加激化。你如何在作品中平衡这些维度而不削弱任一方?
如你所说,这是战争、流离与气候崩溃的纽结。我凭本能拍摄肖像,旨在表达最紧迫的触动。平衡来自后期的选片过程。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人类境况的肖像。即便是《洞穴》这幅包含28名叙利亚难民的全景饰带式图像,对我而言也是肖像。
拥眠孩童的妇女,约旦,2024年
选自《我们声音的回响:破晓时分》第四章 © 尼克·勃兰特
当观众站在你的作品前,你希望他们获得什么体验?除共情外,你是否旨在唤起责任感、行动欲甚至不适感?
理想状态下包含所有。若作品能激发责任感与行动力将是重要成就,尽管我不知其影响几何。于我而言,尽己所能成为变革、启迪与认知的微小组成部分,才是意义所在。
法塔姆一家,约旦,2024年
选自《我们声音的回响:破晓时分》第四章 © 尼克·勃兰特
但要让影像产生深度影响,观众需亲临现场观看——感谢你提及这点。在手机上小屏观看毫无意义。这些作品关乎面部表情的微妙呈现,唯有在冲印品或大幅画册中才能充分领略。
回到责任与行动,最近我常探讨"成为好祖先"的必要性:轻踏地球,考量行为的环境影响。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我们永不会相遇的数十亿人、动物与树木。
扎伊娜、莱拉与哈鲁布,约旦,2024年
选自《我们声音的回响:破晓时分》第四章
© 尼克·勃兰特
V. 寂静、回响与遗产
标题《我们声音的回响》暗示着震荡的存在——可闻却遥远,既在场又缺席。寂静与未言明在影像中扮演什么角色?你留给想象的空间何在?为何如此选择?
这些人经历的创伤发生在镜头之外。家园在异国崩塌,在他乡田间的劳作,难民身份的挣扎——皆不可见。你看到的是他们质朴的存在与联结。但我希望清晰传达:他们屹立孤岛的力量,使其成为严酷世界中的生命方舟。
因此我倾向于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比如选择不拍摄田间劳作的家庭。
如我曾言,我也在混乱中寻求宁静——这是保持清醒的方式。
洞穴,约旦,2024年
选自《我们声音的回响:破晓时分》第四章
© 尼克·勃兰特
系列名为《破晓时分》。"破"意指崩裂、坍塌还是黎明?完成肯尼亚/津巴布韦、玻利维亚、斐济和约旦四章后,今日你如何理解这种破碎?是否仍看到黎明征兆?
世界确实愈发黑暗,不是吗?"破晓"作为地球崩裂的意象,似乎正压倒黎明初现的涵义。
但请允许我引用最爱的格言:"智识上的悲观主义,意志上的乐观主义。"
理智审视人类前路时,我只能对未来感到疲惫的悲观与焦虑。但只要心脏仍在跳动,它便拒绝放弃。它搏动着或许老套却永恒的信念:抗争永远重要。只要希望与可能性尚存,我们的渴望与意志就能战胜万千困难。
月光下的马吉德与玛丽安,约旦,2024年
选自《我们声音的回响:破晓时分》第四章
© 尼克·勃兰特
与尼克的对话提醒我们,他的作品从不止于灾难。跨越四章大陆,《破晓时分》已成为对脆弱当下与受威胁未来的沉思——既是挽歌、警示,也是脆弱的承诺。《我们声音的回响》深化此径,更聚焦人类面对失去时的韧性,以及必须被听见的故事回响。
尼克·勃兰特拍摄《破晓时分》第一章,津巴布韦,2020年
今秋,这些作品将于布鲁塞尔 Hangar 艺术中心展出,让观众有机会以应有的尺度体验——冲印件将揭示每处表情与姿态的细节。最令我难忘的是尼克的坚持:纵然白昼可能破碎坍塌,亦可能破晓重生。他的影像提醒我们,我们仍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更好的祖先,紧握希望,持续抗争。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尼克·勃兰特《破晓时分》的常见问题清单:
总体·主题类问题
问:《破晓时分》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是尼克·勃兰特的全球摄影项目,呈现受环境破坏与气候变化影响的人群与动物,探讨失去、生存与共同脆弱性等主题。
问:系列的核心信息或主题为何?
答:核心主题是万物生命的互联性。展现人类与动物同为气候危机的受害者,在受损星球上共享命运与脆弱存在。
问:为何命名为《破晓时分》?
答:标题暗示处于崩溃边缘的世界——因生态崩塌而可能破碎的白昼。传递着时间线上危急存亡之秋的观感。
艺术·技法类问题
问:尼克·勃兰特如何创作这些照片?
答:他在同一场景中拍摄人与动物。动物均来自庇护所与保护区获救的个体,人物则是因气候变化流离失所或受冲击的民众。
问:为何照片呈现朦胧梦幻感?
答:勃兰特常使用人工雾气等特效营造统一空灵的氛围。视觉迷雾既象征当下与黯淡未来间的模糊界限,也串联起画面中所有主体。
问:照片中的动物是野生状态吗?
答:不是。项目重要前提是所有动物均为无法野外生存的获救个体,由庇护机构照料,确保拍摄符合伦理规范。
问:在何处取景拍摄?
答:项目分多章节在不同大陆取景,包括肯尼亚、津巴布韦、玻利维亚和美国等地,凸显这是全球性议题。
深层意义·解读类问题
问:尼克·勃兰特通过并置人与动物想传达什么?
答:他打破了人与动物世界的隔阂。通过展现他们共享空间与困境,强调我们正共同面对生存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