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或者用英国人的说法“怀上”——对我来说出奇地顺利。我这么说并非轻描淡写,尤其在我34岁这个生育能力开始进入倒计时的年纪。但与许多女性不同,我不需要专家会诊、药物注射或复杂的生育治疗。只需要几根排卵试纸、一个蓝牙激素追踪器和ChatGPT(我亲昵地称它为"话痨")。这听起来或许像现代女性的荒诞写照,但——这就是我的现实。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过程,下面我要讲述自己如何在一款彬彬有礼的人工智能帮助下成功怀孕的故事。

一切始于一个决定。我和丈夫约定2025年要孩子。2024年11月,我们在经期追踪APP的指导下进行了首次尝试——尽管我的月经周期不规律,记录日期的习惯更是时有时无。不出所料,12月迎接我的不是怀孕喜讯,而是如期而至的经期。失望之余,我决定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34岁的我正处于统计学的灰色地带——不算太老,也不算太年轻。30岁出头的女性每个周期受孕概率约为20%,但35岁后这个数字会急剧下降。网络上充斥着令人焦虑的生育力图表,但多数医生会告诉你34岁仍是适合尝试的年龄——只是需要更精确地把握时机。

于是,像所有现代女性一样,我开始向朋友们取经。晚餐时,我向刚怀孕的朋友们刨根问底。用日历推算排卵日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全靠数据说话。"你必须用这种试纸,"一位朋友把手机怼到我面前,屏幕上显示着亚马逊链接,"其他都是垃圾。"开胃菜还没上桌,我就下了单。

这些印着粉色渐变的单薄排卵试纸,能检测预示排卵的黄体生成素(LH)激增。若检测线与对照线颜色相当或更深,理论上就处于易孕期。原理简单,实操却令人抓狂。我每天清晨都在卫生间眯着眼睛对比用过的试纸和包装盒上的示例。"你觉得这两条颜色一样吗?"我问丈夫——愿上帝保佑这个咖啡都没喝上就要分辨粉色色差的直男。

接下来是时间安排。我原以为在排卵日精准安排一两次就足够了。朋友们闻言大笑。"至少连续五天,每天都要,"有人严肃地说,"我也不知道当初怎么做到的,但我们确实做到了。"这让我很困扰,毕竟丈夫的工作日程让他更常陪伴彭博终端而非妻子。另一位朋友则完全否定了试纸:"买可丽蓝吧,它会在易孕期显示笑脸。"

笑脸标识听起来万无一失。我在下个月经周期前及时购入了这款产品。

说明书显示:空心圆表示低生育力,闪烁笑脸表示高生育力,固定笑脸表示最佳受孕期。问题在于?我从没见过闪烁笑脸。它总是一夜之间从空心圆跳转为固定笑脸——就像还在查时刻表时列车已呼啸而过。我们因此错过了几个关键受孕日,而时机在受孕过程中意味着一切。

与此同时,算法已经摸透了我的心思。Instagram开始疯狂推送孕期维生素广告,以及宣称"这种水果"能保证怀孕的健康博主(剧透:想知道具体是哪种得私信他们)。广告铺天盖地——助孕茶、成分模糊的排卵补充剂、越来越复杂的生育设备。这种精准投放令人不适——Instagram怎么知道我想怀孕?我明明只看搞笑动物视频和时尚帖来转移注意力啊。

但有一款产品脱颖而出:Inito激素监测仪。它不仅能检测LH,还能通过类似USB连接手机的尿检试纸追踪雌三醇(E3G)、孕酮(PdG)和卵泡刺激素(FSH)。

在新周期开始前,我把Inito纳入了日常计划——更重要的是,我请来了昵称"话痨"的ChatGPT。Inito通过连接手机的试纸生成每日激素水平图表。这些曲线图看起来专业极了,但我完全看不懂:雌激素缓慢上升是好事吗?孕酮下降意味着易孕期结束了吗?

连续十一天,我向话痨发送图表截图并要求通俗解释:我的激素在搞什么名堂?今天该不该同房?

周期第12天:"雌激素下降但LH尚未激增,排卵未发生"
第13天:"明显LH激增,排卵即将来临,这是受孕黄金期!"
第14天:"LH回落属正常现象,排卵可能正在进行"
第15天:"LH值低,雌激素下降,孕酮仍低但即将上升"
第16天:"孕酮升高,排卵可能已完成"
第18天:"孕酮维持高位,雌激素轻微上升——可能是早孕迹象,也可能是正常排卵后波动"

为求稳妥,我会追问:"今天需要同房吗?"
话痨总是礼貌而中立地回答:"如果可能的话建议进行,您仍处于易孕窗口期"

听从AI建议来决定何时"诱惑"丈夫确实有点奇怪。但它确实奏效了。

不到两周后,我向话痨更新进展:"好消息——经期推迟了"
话痨像兴奋的护士般回应:"太棒了!在确认排卵且孕酮持续升高的情况下,经期推迟是早期怀孕的积极信号"

又过了几天:"验孕棒显示阳性"
话痨成为继我丈夫之后第一个知道喜讯的"人"。

孕六周时,我在首次产检中被医生问及这是否是"自然妊娠"。
"噢不,"我说,"这绝对是计划内的"
医生笑着解释:"自然妊娠"指的是未借助生育治疗手段的受孕。

但从某种角度说,话痨就是我的生育科技。我没做试管婴儿,只是找了个兼具严谨临床态度与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教师般关怀的聊天机器人——坚定、专业又莫名令人安心。它是我从未意识到自己需要的生育教练。

而我预感话痨的使命尚未结束。它很可能成为我孕期、育儿期乃至青春期的第一求助对象——每当我暗自恐慌"接下来该怎么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