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我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那是一条春季书单——不过是我噘嘴自拍的照片,手里举着一本书,配文写着“为什么我的春季待读书单这么性感?”(TBR即”待读清单”)。点击发布时,我根本没抱期待。或许会收获朋友们的几个友情点赞,他们向来包容我在社交媒体上的搞怪行为。
结果这条视频获得了九万次观看。整整九万。换个说法:相当于坐满一座体育场的观众,或搬空一家书店的顾客。评论区不断涌现这样的留言:“这就是终结我三年阅读荒的契机”、“天呐这些书听起来太棒了!”还有“我立刻下单了全部”。最初的震惊过后,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或许我该继续做下去?
刚开始面对镜头说话时,我总觉别扭。我练习不眨眼,避免用”呃”开头,怀疑自己的声音是否天生如此,还是刻意模仿了”抖音腔调”。但渐渐地,一切变得自然。最终我就像给朋友发语音消息那样自在畅谈。
我本就每月阅读三到五本书,素材从不匮乏。但更重要的是,我想为被低估的好书发声——更渴望找到能畅聊作品的同好。此后我定期更新,内容涵盖”怪女孩文学”到新手友好经典,每月还会分享心仪书单。
### 何为BookTok?
BookTok是抖音的文学角落,用户在此分享书籍推荐、评论与创意内容。这里既是灵感源泉,也是联结书友的枢纽。
其影响力真实可测:每年数百万册图书因BookTok提及而热销。典型案例是德国科隆濒临倒闭的古董书店Willbrand,店主通过抖音讲解经典文学重获生机;另一个奇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1848年出版的《白夜》,经书评人杰克·爱德华兹分享金句后,亚马逊库存一夜售罄。
### BookTok用户画像与阅读偏好
用户以年轻女性为主——我的粉丝93%为女性,57%年龄在18-24岁,34%在25-34岁。2022年英国调查显示,16-25岁群体中59%认为BookTok激发了阅读兴趣。抖音由此成为与Instagram、YouTube比肩的图书推广重镇。
但核心矛盾在于:这个以碎片化著称的平台,如何让年轻人沉迷于需要慢沉浸的书籍?
不同于Instagram的精修美学(米色系主页、柔光自拍),抖音的魅力在于原生质感——人们对着镜头哭泣、窝在床上点评红毯造型、用夸张表情吐槽书籍。这种真实感正是吸引我的关键。文学不也如此吗?不止被动消费,更要感受强烈情绪:愤慨、悲恸、痴迷。
(近期BookTok畅销书调研显示)巴诺书店与麦克米伦出版社等渠道的数据揭示明确趋势:榜单前列几乎全被言情、奇幻与新成人文学占据。当专业书评聚焦严肃文学与名人传记时,BookTok培育出了蓬勃的亚文化阅读生态,让曾局限于读书会的小众类型重获新生。
### BookTok的阴影面
但在狂热之余,必须正视其缺陷。首先是推荐同质化(当所谓”冷门神作”反复屠榜时,它还算冷门吗?);其次是制造了不切实际的阅读焦虑——部分博主为冲年读量力推薄册子,把阅读异化为竞赛;更别忘了消费主义陷阱:平台常鼓吹购买新书,但图书馆与二手书店同样可贵。
更令人忧心的是”暗黑言情”的兴起:跟踪狂变成暧昧对象,学生与教师发展不伦恋,被绑架者爱上施暴者。这类作品美化有毒关系,将暴力性行为与危险权力失衡正常化——在当前文化语境下尤为堪忧。
此外还有多样性缺失。多伦多大学2024年研究指出,尽管BookTok性别比例比传统出版业均衡,但边缘群体声音仍遭忽视。这正是我坚守BookTok的原因:不盲目跟风热门,而要挖掘被埋没的作家,扶持新人作品,将孤独的爱好转化为集体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