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丢脸的事?当时为什么要说那句话?为什么会有那种举动?近些年来,这些想法已经成为我在社交活动后的常规内心独白。
过去,我的社交焦虑通常发生在社交活动之前或进行时。但最近我发现,尽管我在见朋友前感到放松,聚会时也乐在其中,但回家后焦虑感就会袭来。我开始反复检视自己的行为,纠结于每一个自认为尴尬的瞬间。这种恶性循环就像社交后的后悔宿醉——令人痛苦不堪。
洛杉矶临床心理学家阿曼达·迪·巴托洛梅奥博士(专攻社交焦虑领域)指出,社交后进行反思本身并非坏事。融入集体意味着我们要从人际互动中学习并调整相处方式。但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市的临床心理学家珍妮·斯蒂尔博士强调,如果反思只是不断回放尴尬画面并助长羞耻感或自我批判,那就毫无建设性可言。
两位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事后反刍。斯蒂尔将其定义为”事后强迫性重播和分析社交场景的过程,通常聚焦于自认为的失误或尴尬时刻”。她补充道:”如果社交结束许久后仍反复回想,如果这些念头扰乱情绪或日常生活,如果导致你回避未来社交,或影响你专注其他事务的能力,就说明已陷入反刍状态。”
事后反刍与社交焦虑症相关,美国约7.1%的成年人受此困扰(广泛性焦虑症比例为3.1%)。但斯蒂尔指出,并非所有社交焦虑者都会出现这种反刍。
为何有人会事后反刍?
斯蒂尔和迪·巴托洛梅奥解释道,社交焦虑者常害怕遭受负面评价或当众出丑。这种情况下,大脑会通过预判潜在失误或搜寻”犯错证据”来试图保护你。斯蒂尔将事后反刍比作过度准备——拆解每次互动以找出”问题所在”,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就我个人而言,某种程度上我相信反复回忆尴尬场景能加深羞耻记忆,降低重复犯错概率。
迪·巴托洛梅奥补充说,有些人可能在反刍时感到焦虑症状暂时缓解——这是大脑制造的错觉,让人以为正在”处理”焦虑问题。
如何应对事后反刍?
1. 意识到其无益性
当陷入反刍时,暂停并标记其为无效行为。斯蒂尔建议提醒自己:沉溺这些念头只会加剧痛苦。若试图以”为下次做准备”为由合理化反刍,请记住:持续的自我批判和畏怯反而会阻碍你在未来社交中保持专注。当无法全心投入时,社交将变得愈发困难。斯蒂尔解释,过度思考往往适得其反,使社交显得更尴尬艰难。持续的自我批评还可能导致回避社交,阻碍你培养应对社交的必要能力。
如何中断这种状态?斯蒂尔表示,简单说一句“我现在想太多了”就很有效。这能帮助你识别思维模式并决定如何调整。
2. 像科学家般客观审视
另一种打破循环的方法是更客观地看待尴尬或不完美时刻。迪·巴托洛梅奥建议自问三个问题:
–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确实搞砸了社交?
– 对方反应还可能有其他什么原因?
– 哪些证据能证明我没有搞砸?
花时间写下答案或大声说出来。保留文字记录或语音备忘录有助于在再次过度思考时唤醒理性认知。
3. 转移注意力切断循环
将焦点转向感兴趣的事物。迪·巴托洛梅奥推荐通过沉浸式活动阻断过度思考——无论是阅读、看喜爱的电影、绘画、烘焙、跑步、给兄弟姐妹打电话,甚至打扫卫生。理想情况下,选择能让你 physically 离开反复思考环境的活动。
4.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若尝试上述方法仍无改善,两位专家建议咨询专攻社交焦虑的心理治疗师。他们能提供更多工具来管理过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