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约翰·辛格·萨金特的拥趸、镀金时代的爱好者以及时尚史学者而言,《X夫人》在1884年巴黎沙龙展引发的丑闻堪称传奇。当这位28岁的画家为同寓巴黎的美国同胞皮埃尔·高特鲁夫人绘制肖像时,他以惊人的写实笔触捕捉了这位美人的特质——从赤褐色高盘发、标志性鼻型到泛着淡紫光泽的肌肤,再到那件肩带滑落的贴身黑裙,每处细节都纤毫毕现。

但这幅画作引发了轩然大波,评论家们既抨击画作本身,又诋毁高特鲁夫人本就颇具争议的名声。尽管萨金特后来将肩带修改为规整状态,但伤害已无法挽回。

在私藏画作三十余年后,最终定居伦敦的萨金特于1915年将《X夫人》售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如今它仍是镇馆之宝。”这幅肖像具有蛊惑人心的魔力——观众总被其吸引并渴望了解背后故事,”大都会美国绘画部策展人斯蒂芬妮·L·赫德里奇说道。多年来她已成为萨金特专家,戏称自己是《X夫人》的”监护人、旅伴兼公关代言”。

“尽管人们自以为了解这幅画,”她补充道,”但我认为仍有未尽之言。”赫德里奇最初计划举办《X夫人》专题展,深入解析其创作历程与影响力。但经过六年酝酿,展览扩展为《萨金特与巴黎》,全面呈现这位艺术家在巴黎的黄金十年,最终以1884年的杰作收尾。该展将于4月27日至8月3日在大都会亮相,随后巡展至巴黎奥赛博物馆(适逢萨金特逝世百年纪念,这既是法国首次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也是《X夫人》四十余年来首度回归故土)。

“构思适合两大机构的展览时,萨金特在巴黎的早期生涯——他艺术发展的关键期——成为完美切入点,”赫德里奇指出。奥赛博物馆藏有萨金特重要作品如《卡门西塔》(1892),这是法国政府购藏的首幅美国画家作品,也是首件进入公共机构的萨金特肖像。”萨金特在法国的知名度远逊于美国,”她补充道,”这也是向新观众推介他的良机。”

即便资深爱好者也会发现惊喜:展览汇集约百件作品,包括多件世界级馆藏珍品。”其中许多堪称出借方最珍贵的典藏,”大都会馆长马克斯·霍莱恩在预展中表示。

展览以萨金特18岁在巴黎求学时的早期肖像与静物开篇。1856年生于佛罗伦萨的他,艺术养分源自委拉斯开兹、哈尔斯等古典大师,亦受莫奈、罗丹等同代人影响。后续展区呈现他游历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创作的风景建筑画,以及重塑现代肖像美学的巴黎女性画像。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卢森堡花园的伦敦》(1879)是亮点之一。”观众会惊讶于1870-80年代萨金特的多产与大胆,”赫德里奇说,”相比1890年代奢华的成名作,其早期作品更具实验性,正在锤炼个人风格。”

这种胆识在《X夫人》中登峰造极。”这是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赫德里奇阐释,”萨金特主动邀约高特鲁夫人,被她鲜明的侧影与粉妆肌肤吸引,创作大量素描稿捕捉其独特美感。”尽管沙龙展以《某夫人》匿名展出,画中人迅即被认出。评论界或嫌肖像有失体统,或针对这位靠奴隶制种植园发家的路易斯安那名媛——她已跻身巴黎上流社会。

“她以美貌闻名却始终被视为局外人,”赫德里奇指出。新研究揭示她与法国政界的密切往来更招致非议。有记者甚至抱怨萨金特与高特鲁这类美国人窃取了法国荣光。虽然低胸设计与滑落肩带引发道德谴责,同年沙龙不乏更露骨的作品——只是常借寓言题材免责。展览通过当年其他展品复制件、讽刺漫画与评论,凸显这种双重标准。

同场展出的还有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藏《举杯的高特鲁夫人》(1882-1883)油画稿。

——戴维·马修斯
《波齐在家中,1881》。布面油画。阿曼德·哈默基金会捐赠。洛杉矶哈默博物馆。

即便在高特鲁去世后,流言仍挥之不去。1950年代有学者宣称这位法国银行家夫人与她的妇科医生萨缪尔-让·波齐有染(波齐正是萨金特另一幅红袍肖像的主角,亦现身本次展览)。”这个谣言亟需澄清,”赫德里奇强调,”两幅肖像虽充满情欲张力,但无实据证明婚外情。让这些画作长期并列展出,既损害高特鲁夫人名誉,也抹煞波齐作为开创性外科医生的历史地位。”

《X夫人》初完成时,画中人深信这是杰作。”她全力配合创作,”赫德里奇解释,”但两人都低估了社会反应。”萨金特在售画致大都会馆长的信中将此作称为”平生最佳”。尽管争议反而提升其声望,赫德里奇指出《X夫人》事件后,萨金特”更谨慎地迎合主顾需求”,使其早期作品成为最大胆直白的艺术宣言。”萨金特如今看来古典,但在当时确实突破了肖像画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