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德之夏即将到来。
每年夏天,出于某种难以言明却又顺理成章的原因,我们总要给这个季节冠名。去年无疑是叛逆之夏——叛逆到历史书都懒得解释,只会把书页染成荧光绿再摁灭烟头。前年属于芭比,不过那感觉已像远古传说。但今年?我们正站在全新纪元的临界点。拉开帷幕吧:这是洛德之夏。
一切始于这位28岁音乐人——如今她的社交媒体头像统一换成了斑驳的彩虹水杯——发布的TikTok片段:她穿着皱巴巴的白衬衫和挂着登山扣的牛仔裤,大步穿过华盛顿广场公园,背景乐是她新歌《那是什么》。随后是手机镜头捕捉的即兴公园表演,她在临时木台上纵情起舞(说真的?看得我热血沸腾)。如今她又发布了穿着同款造型在纽约街头奔跑骑行的MV。问题不在于她在逃离什么,而是她奔向何方,我们能否同行?
虽然洛德之夏与叛逆之夏存在某些共性(比如后院嗑药、此生最棒的香烟),但氛围截然不同。叛逆之夏是破洞丝袜、细高跟靴和频闪灯,洛德之夏则是长发飘飘、极简穿搭和恣意灵动的气息。是手机摔坏也波澜不惊,是邂逅帅哥后永不联系,是毫无理由地蹬着共享单车独自离场。我同事奥利维亚·艾伦称之为“从未消散的青春期焦虑的温和变奏”(她懂)以及“纯粹为了尽兴而彻夜不归”。
洛德与乐迷的年龄是关键。我们与她共同成长。经历过二十出头《Melodrama》的纵情狂欢,又在二十五六岁踏入《Solar Power》的赤足戒酒护肤阶段。而临近三十岁?这像是第二次青春——更清醒,更少自苦。你愿意赴约但拒绝脏乱差的余兴派对,渴望乐趣与浪漫而非纠缠不清的关系。没错,你偶尔还会抽烟,但已非烟民。若想带着斑驳的彩虹水杯赴会?尽管去吧。你28岁了!随心所欲。
我有个理论:17岁时的自我最为真实。这就是包括《那是什么》在内的众多金曲都执着于那个年纪的原因(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之后我们会短暂迷失,直到三十岁左右重拾本真(土星回归来了)。这就是洛德之夏的核心:第二次青春期,但穿着更合身的牛仔裤,拥有更坚定的自我。叛逆之夏很有趣,洛德之夏?那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