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我始终梦想着为麦迪逊广场公园打造一座艺术装置。十一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纽约植物园的景观设计学员时,曾接到绘制公共公园种植床草图的任务——我选择了麦迪逊广场公园。这里园艺之美与生态之繁复令我震撼,更惊叹于其设计既能服务社区民众又能滋养野生动物的双重价值——在纽约这样的都市中实属罕见。

这座公园不仅拥有世界级的艺术项目,更具备卓越的园艺体系。我构想将这两个维度进行对话。作为艺术家,我始终在植物生命与艺术创作间搭建桥梁。2022年,我向执行总监霍莉·莱希特提出构想:将这些资源融合为实体装置。我们共同孕育了《重生花园》的愿景——如今在紫荆草坪与麻雀草坪上,这座冥想与儿童花园已向公众开放。

在园艺总监斯蒂芬妮·卢卡斯带领的团队协作下,我们研究了数百种本土植物,最终精选约50种来讲述层次丰富的植物叙事。这个项目旨在体现宁静、和谐与万物互联——提醒我们既是生态共同体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分子。

螺旋成为核心意象,这个古老符号象征着回归本源的旅程。在佛教中,它隐喻生命的轮回本质。我希望访客能将其视为圣所——由数千种本土植物构筑的冥想空间。随着螺旋向中心延展,植物的珍稀度与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程度也逐层加深。

超越美学意义,这件作品传递着紧迫讯息:我们正身处气候危机,面临物种大灭绝与环境法规崩坏。这是人类存续的最大威胁。这座花园邀请人们沉思——不仅关于重连自然,更关于即将逝去的珍贵。

当下,气候焦虑与自然疏离正带来普遍痛楚。资本主义与政治将我们割裂,但这种割裂是可以破除的幻象。社会存续、地球未来与人类福祉,都取决于我们能否认知自己属于更宏大的生态叙事。

花园正是这种互联的具现:乳草作为帝王蝶唯一宿主,与本土鸢尾、圣约翰草共生;那些曾用于治疗抑郁肝疾的药用植物在此蓬勃生长。愿这些实例能缓解焦虑,激发守护生态的紧迫行动。

Z世代以独特方式哀悼气候危机。值此地球日,让我们思考如何各展所长,共建更和谐的星球——在这里,我们铭记自己归属于地球,而非反之。互惠理念固然有力,但割裂感与无力感仍在作祟。太多人被灌输”气候崩溃过于庞大,唯有石油巨头与富豪能解决””微小行动无足轻重”的谬论。另一危险迷思是认为社会运动需要强权领袖。真相是:变革永远源自集体行动。

这座花园——浩渺星球上大都市里的两片小草坪——本身就是抵抗。它或许不能阻止新油田开采,但能滋养心灵、凝聚社区、创造关键栖息地、提供探索学习与哀悼的空间。我们需要彻底重构生活方式,还有哪里比承载数千年文明梦想的花园更适合启程?在政治极化的当下,这显得尤为迫切。

2022年项目构想之初,它被定位为疫情后重建社区、点燃自由希望的疗愈之所。但政治风云变幻下,这座花园被赋予了新意义:安全空间、游戏与实验成为对抗威权的宣言,艺术、歌声、舞蹈、仪式与欢愉皆是抵抗压迫的形式。

《重生花园》更是守护公共空间的号角。我们的城市蕴藏着未开发的生态潜力,公园与共享景观必须加入气候对话,提醒我们与万千生命共享这颗星球。本土植物维系着生态系统,为鸟类、蜜蜂与蝴蝶提供食宿——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物种,如今正面临存亡威胁。

对我而言,这座花园是献给大地的祭品,是平衡星球与文明的一则祷文。